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汇聚—碰撞过程的古地磁制约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30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3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3-25页
        1.2.1 班公湖-怒江洋是否存在过第14-15页
        1.2.2 班公湖-怒江洋演化过程第15-20页
        1.2.3 羌塘地块中生代古地磁学研究第20-25页
    1.3 科学问题第25页
    1.4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第26-27页
        1.5.1 古地磁取样第26页
        1.5.2 实验测试与数据分析处理方案第26-27页
        1.5.3 综合分析第27页
    1.6 实际工作量第27-30页
2 地质背景第30-42页
    2.1 青藏高原地质概况第30-32页
    2.2 羌塘地块地质背景第32-42页
        2.2.1 羌塘地块地质概况第32页
        2.2.2 羌塘地块基底特征第32-33页
        2.2.3 羌塘地块地层出露特征第33-42页
3 羌塘地块晚三叠世古地磁结果第42-52页
    3.1 区域地质背景第42-43页
    3.2 样品采集及其加工第43-44页
    3.3 岩石磁学测试及结果第44-46页
    3.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第46-47页
    3.5 系统热退磁测试及数据结果第47-49页
    3.6 剩磁原生性讨论第49-52页
4 羌塘地块中侏罗世古地磁新结果第52-66页
    4.1 区域地质背景第52页
    4.2 样品采集第52-55页
    4.3 岩石磁学结果第55-58页
        4.3.1 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结果第55页
        4.3.2 磁滞回线结果第55-58页
        4.3.3 一阶反转曲线结果第58页
    4.4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结果第58-61页
    4.5 系统热退磁测试及数据结果第61-64页
    4.6 剩磁原生性分析第64-66页
5 羌塘地块早白垩世古地磁新结果第66-92页
    5.1 区域地质背景第66页
    5.2 样品采集及其加工第66-69页
    5.3 U-Pb年代学结果第69-72页
    5.4 岩石磁学结果第72-81页
        5.4.1 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第72页
        5.4.2 磁化率-温度(K-T)曲线第72-77页
        5.4.3 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第77-78页
        5.4.4 饱和等温剩磁获得和反向场退磁第78-79页
        5.4.5 磁滞回线结果第79-81页
        5.4.6 一阶反转曲线(FORC)测量第81页
    5.5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第81-84页
    5.6 系统热退磁测试及数据结果第84-90页
    5.7 剩磁原生性分析第90-92页
6 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中生代运动过程第92-124页
    6.1 羌塘地块中生代古地磁数据综合分析第92-103页
        6.1.1 三叠纪第92-95页
        6.1.2 侏罗纪第95-98页
        6.1.3 白垩纪第98-103页
    6.2 羌塘地块中生代古纬度演化第103-105页
    6.3 拉萨地块中生代古地磁数据综合分析第105-115页
        6.3.1 三叠纪第105-106页
        6.3.2 侏罗纪第106-107页
        6.3.3 白垩纪第107-115页
    6.4 拉萨地块中生代古纬度演化第115-124页
7 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过程第124-138页
    7.1 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碰撞时限第124-128页
    7.2 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碰撞后构造缩短第128-134页
    7.3 班公湖-怒江洋中生代演化过程第134-138页
8 主要结论第138-140页
9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4页
作者简介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古和华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地磁学新结果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下一篇: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方法研究--以宁夏西吉震湖斜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