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气象学论文

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特征及源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30页
    1.1 概述第12-14页
        1.1.1 大气二氧化碳(CO_2)第13页
        1.1.2 大气甲烷(CH_4)第13页
        1.1.3 大气一氧化碳(CO)第13-14页
        1.1.4 大气氢气(H_2)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7页
        1.2.1 本底观测第14-17页
        1.2.2 本底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第17-19页
        1.2.3 筛分方法研究第19-21页
        1.2.4 时空分布和趋势变化第21-25页
        1.2.5 源汇影响研究第25-27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27-30页
第二章 观测站点、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第30-44页
    2.1 观测站点第30-32页
        2.1.1 观测站点介绍第30-31页
        2.1.2 观测站点区域代表性分析第31-32页
    2.2 光腔衰荡光谱(CRDS)在线观测系统第32-35页
        2.2.1 系统组成第32-33页
        2.2.2 分析流程第33-35页
    2.3 气相色谱-脉冲放电氦离子检测器系统(GC-PDHID)第35-40页
        2.3.1 系统组成第35-36页
        2.3.2 分析流程第36-38页
        2.3.3 系统测试第38-40页
    2.4 大气CO_2、CH_4和CO数据处理第40-42页
        2.4.1 数据采集和传输第40页
        2.4.2 数据质量控制第40-41页
        2.4.3 经过质控后的大气CO_2、CH_4和CO小时浓度初步分析第41-42页
    2.5 大气H_2数据处理第42-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局地源汇和区域传输对龙凤山温室气体及主要示踪物的影响第44-70页
    3.1 大气CO_2、CH_4和CO的日变化特征第44-48页
        3.1.1 大气CO_2日变化第44-45页
        3.1.2 大气CH_4日变化第45-46页
        3.1.3 大气CO日变化第46-48页
    3.2 高低层CO_2和CH_4小时平均浓度差异分析第48-50页
        3.2.1 高低层CO_2小时平均浓度差异分析第48-49页
        3.2.2 高低层CH_4小时平均浓度差异分析第49-50页
    3.3 地面风对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的影响第50-55页
        3.3.1 地面风对大气CO_2浓度的影响第50-52页
        3.3.2 地面风对大气CH_4浓度的影响第52-54页
        3.3.3 地面风对大气CO浓度的影响第54-55页
    3.4 大气CO_2、CH_4和CO间的相关性研究第55-58页
        3.4.1 CO_2和CH_4第55-56页
        3.4.2 CH_4和CO第56-57页
        3.4.3 CO_2和CO第57-58页
    3.5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第58-64页
        3.5.1 轨迹模式和聚类算法简介第58-59页
        3.5.2 龙凤山轨迹类型与季节分布特征第59-64页
    3.6 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第64-67页
        3.6.1 浓度权重轨迹(CWT)模型第64页
        3.6.2 龙凤山大气CH_4源区分布概率特征第64-65页
        3.6.3 龙凤山大气CO_2源区分布概率特征第65-66页
        3.6.4 龙凤山大气CO源区分布概率特征第66-67页
    3.7 本章小结第67-70页
第四章 龙凤山大气CO_2筛分方法及评价第70-80页
    4.1 三种筛分方法第70-72页
        4.1.1 基于地面风日变化的大气CO_2筛分方法第70页
        4.1.2 基于稳健近似回归的大气CO_2筛分方法第70-71页
        4.1.3 CO示踪物法第71-72页
    4.2 不同种筛分方法的评价第72-79页
        4.2.1 不同筛分方法结果的比较第72-74页
        4.2.2 大气CO_2本底值的比较第74-75页
        4.2.3 大气CO_2非本底值的比较第75-76页
        4.2.4 个例分析第76-79页
    4.3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龙凤山大气CH_4筛分方法及评价第80-90页
    5.1 三种筛分方法第80-83页
        5.1.1 基于地面风日变化的大气CH_4筛分方法第80页
        5.1.2 基于稳健近似回归的大气CH_4筛分方法第80页
        5.1.3 后向轨迹大气CH_4筛分方法第80-83页
    5.2 不同种筛分方法的评价第83-87页
        5.2.1 不同筛分方法结果的比较第83-85页
        5.2.2 大气CH_4本底值的比较第85页
        5.2.3 大气CH_4非本底值的比较第85-87页
    5.3 本章小结第87-90页
第六章 龙凤山大气CO_2、CH_4和CO的趋势变化第90-98页
    6.1 大气CO_2、CH_4和CO的季节变化第90-93页
        6.1.1 大气CO_2季节变化第90-91页
        6.1.2 大气CH_4季节变化第91-92页
        6.1.3 大气CO季节变化第92-93页
    6.2 大气CO_2、CH_4和CO趋势变化及逐年增长率第93-97页
        6.2.1 曲线拟合方法第93-94页
        6.2.2 趋势变化及增长率第94-97页
    6.3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2页
    7.1 结论第98-100页
    7.2 创新点第100页
    7.3 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个人简介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OCARS和LCOF-Raman的酸根离子探测和沉积物孔隙水的光谱分析
下一篇:TGN/EE介导的囊泡运输与GDI1协同调控根毛中ROP2 GTPase的动态定位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