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调查与观测论文--调查与观测技术设备论文--水下观测技术设备论文

基于DOCARS和LCOF-Raman的酸根离子探测和沉积物孔隙水的光谱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2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第14-16页
2. 基于激光拉曼光谱的定量探测方法及其发展应用现状第16-28页
    2.1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用于定量探测分析的理论基础第16-22页
        2.1.1 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第16-21页
        2.1.2 基于激光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方法第21-22页
    2.2 拉曼光谱增强技术原理与发展现状第22-24页
    2.3 拉曼光谱技术在水下探测中的应用第24-28页
3. 基于DOCRAS系统的酸根离子拉曼光谱探测分析第28-44页
    3.1 DOCARS系统介绍以及海试数据的获取第28-34页
        3.1.1 DOCARS系统第28-31页
        3.1.2 海试光谱数据的采集第31-34页
    3.2 实验室内定标曲线的建立第34-38页
        3.2.1 液体样品的拉曼光谱内定标分析方法介绍第34-36页
        3.2.2 实验室内DOCARS系统对酸根离子定标曲线的建立第36-38页
    3.3 DOCARS系统对酸根离子定量探测的能力评估第38-42页
        3.3.1 海试光谱数据的反演第38-42页
        3.3.2 海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对比第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4. 基于液芯光纤的液体样品拉曼信号增强技术研究第44-62页
    4.1 液芯光纤拉曼光谱技术增强工作原理第44-47页
        4.1.1 液芯光纤的应用进展第44-45页
        4.1.2 液芯光纤中液体样品的拉曼信号增强机制分析第45-47页
    4.2 液芯光纤中拉曼信号增强效果计算模拟第47-51页
        4.2.1 LabVIEW软件介绍第47-48页
        4.2.2 影响液芯光纤中拉曼信号增强因素的LabVIEW模拟第48-51页
    4.3 水中硫酸根的液芯光纤拉曼光谱探测第51-60页
        4.3.1 液芯光纤拉曼光路介绍第51-53页
        4.3.2 自配硫酸根溶液的液芯光纤拉曼光谱探测第53-54页
        4.3.3 液芯光纤对拉曼光谱信号的增强结果分析第54-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5. 针对水中溶存的低浓度甲烷的拉曼光谱探测方法研究第62-74页
    5.1 基于液芯光纤的水中溶存甲烷探测方法研究第62-64页
        5.1.1 甲烷饱和水溶液的样品制备第62-63页
        5.1.2 基于液芯光纤的溶存甲烷拉曼光谱探测尝试第63-64页
    5.2 CCl_4萃取辅助的水中溶存甲烷拉曼光谱探测方法第64-69页
        5.2.1 方法介绍第64页
        5.2.2 样品制备第64-65页
        5.2.3 实验装置介绍第65-69页
    5.3 CCl_辅助的水中溶存甲烷间接探测第69-72页
        5.3.1 甲烷的饱和水溶液的拉曼光谱探测第69-70页
        5.3.2 萃取后的CCl_4中的甲烷的拉曼光谱探测第70-71页
        5.3.3 甲烷的饱和CCl_4溶液的拉曼光谱探测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6. 沉积物孔隙水样品的光谱分析第74-94页
    6.1 沉积物孔隙水样品的获取第74-78页
        6.1.1 沉积物孔隙水取样地点第74-75页
        6.1.2 沉积物孔隙水取样方法介绍第75-78页
    6.2 取样孔隙水中硫酸根及溶存甲烷的拉曼光谱探测第78-81页
        6.2.1 取样孔隙水的拉曼光谱探测光路介绍第78页
        6.2.2 取样孔隙水的拉曼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第78-79页
        6.2.3 拉曼光谱探测结果与讨论第79-81页
    6.3 取样孔隙水中溶解有机物的荧光光谱分析第81-92页
        6.3.1 荧光分光光度计介绍第81-83页
        6.3.2 荧光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第83页
        6.3.3 荧光光谱探测结果与讨论第83-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7. 总结与展望第94-98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94-97页
        7.1.1 全文总结第94-96页
        7.1.2 论文创新点第96-97页
    7.2 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个人简历第110-112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2-113页
参加的学术活动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仲景论治腹满病证规律和特点及其对后世影响研究
下一篇: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特征及源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