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依据 | 第12-15页 |
1.3.1 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1.3.2 现实依据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3 简要评述 | 第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1 实地研究法 | 第22-23页 |
1.5.2 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3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山西蒲韩联合社发展中的妇女力量 | 第24-30页 |
2.1 妇女力量的崛起:蒲韩联合社的兴起 | 第24-26页 |
2.1.1 蒲韩联合社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2.1.2 蒲韩联合社的组织结构 | 第25页 |
2.1.3 女性骨干和女性辅导员 | 第25-26页 |
2.2 妇女力量的运作:蒲韩联合社综合业务的发展 | 第26-30页 |
2.2.1 资金互助:解决妇女资金问题 | 第26-27页 |
2.2.2 统购统销:帮助妇女对应市场 | 第27页 |
2.2.3 农民学校:提高妇女科学素质 | 第27页 |
2.2.4 乡工乡师:设立妇女职业规划 | 第27-28页 |
2.2.5 红娘手工艺:传承妇女兴趣爱好 | 第28页 |
2.2.6 文艺活动:弥补妇女精神文化缺失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山西蒲韩联合社对农村妇女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30-38页 |
3.1 访谈案例的基本情况 | 第30页 |
3.2 社会性别视角下蒲韩联合社对农村妇女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30-38页 |
3.2.1 经济收入提高:经济依赖到经济独立 | 第30-31页 |
3.2.2 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力不足到能力思想共提升 | 第31-33页 |
3.2.3 主体意识的觉醒:“漠不关心”到“参与发展” | 第33页 |
3.2.4 社会角色导致的压力降低:“无处安放的压力”到“有效释放” | 第33-34页 |
3.2.5 传统性别分工角色的挑战:“家庭主妇”到“乡工乡师” | 第34-35页 |
3.2.6 社会支持网络的扩大:家庭网支持到社区支持 | 第35-36页 |
3.2.7 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轻视不屑”到“支持认可”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山西蒲韩联合社中农村妇女发展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4.1 蒲韩联合社中农村妇女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4.1.1 妇女发展不平衡,谨防出现“马太效应” | 第38页 |
4.1.2 部分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有待提高 | 第38页 |
4.1.3 走出家庭引发的角色冲突 | 第38-39页 |
4.1.4 是否加入联合社的家庭决策上,妇女话语权缺失 | 第39页 |
4.1.5 妇女对蒲韩联合社的认识度不够,行动上消极被动 | 第39-40页 |
4.1.6 赋权力度还有待落实 | 第40页 |
4.2 蒲韩联合社中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因素 | 第40-42页 |
4.2.1 妇女自身因素 | 第40页 |
4.2.2 家庭因素 | 第40-41页 |
4.2.3 蒲韩联合社方面的因素 | 第41页 |
4.2.4 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因素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完善农民合作组织农村妇女发展的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 第42-46页 |
5.1 农民合作组织对农村妇女发展作用的思考 | 第42-43页 |
5.1.1 农村妇女参与农村合作组织何以可能 | 第42-43页 |
5.1.2 农村妇女发展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互动分析 | 第43页 |
5.2 完善农民合作组织对农村妇女发展作用的建议 | 第43-46页 |
5.2.1 满足不同层次的妇女群体,制造无等级结构的环境 | 第43-44页 |
5.2.2 将妇女参与发展纳入评价农民合作组织运行的标准 | 第44页 |
5.2.3 实用性和战略性需求相互协调 | 第44页 |
5.2.4 创新组织发展模式,改变妇女原子化状态 | 第44-45页 |
5.2.5 精细化管理,加深赋权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