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填充墙模型修正前后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结构识别 | 第11-15页 |
| 1.2.1 结构识别的定义 | 第11-12页 |
| 1.2.2 高层建筑结构的环境激励试验 | 第12-15页 |
| 1.3 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 第17-20页 |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 第2章 随机振动测试项目及信号分析 | 第22-37页 |
| 2.1 来宾高层实验简介 | 第22-25页 |
| 2.2 信号分析及处理结果 | 第25-36页 |
| 2.2.1 信号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 2.2.2 信号处理结果 | 第28-32页 |
| 2.2.3 高层建筑结构基本周期分析 | 第32-36页 |
| 2.3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实测高层建筑结构小震下的线性动力分析 | 第37-47页 |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 3.2 有限元线性分析模型的建模 | 第38-40页 |
| 3.3 地震影响系数讨论 | 第40页 |
| 3.4 填充墙模型的修正 | 第40-42页 |
| 3.5 小震作用下线弹性抗震分析 | 第42-45页 |
| 3.5.1 层间位移角 | 第42-43页 |
| 3.5.2 层间剪力 | 第43-44页 |
| 3.5.3 层间位移 | 第44-45页 |
| 3.6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4章 实测高层建筑结构大震下的非线性动力分析 | 第47-79页 |
| 4.1 有限元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 第47-54页 |
| 4.1.1 建模流程 | 第47-49页 |
| 4.1.2 材料本构模型选择 | 第49-50页 |
| 4.1.3 构件单元模型 | 第50-54页 |
| 4.2 填充墙的建模和修正 | 第54-59页 |
| 4.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9-64页 |
| 4.4 阻尼比取值 | 第64-65页 |
| 4.5 PERFORM-3D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65-70页 |
| 4.5.1 同济大学十二层框架结构模型验证 | 第65-69页 |
| 4.5.2 四栋高层Perform-3D模型验证 | 第69-70页 |
| 4.6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70-78页 |
| 4.6.1 层间位移角 | 第70-72页 |
| 4.6.2 层间剪力 | 第72-74页 |
| 4.6.3 层间位移 | 第74-76页 |
| 4.6.4 各构件耗能 | 第76-78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实测高层建筑的增量动力分析(IDA) | 第79-91页 |
| 5.1 IDA分析基本原理和步骤 | 第79-80页 |
| 5.2 地震动记录的选则 | 第80-81页 |
| 5.3 地震动强度参数和结构性能参数的选择 | 第81-82页 |
| 5.4 IDA计算法则 | 第82-85页 |
| 5.5 IDA结果分析 | 第85-88页 |
| 5.6 抗震性能评估 | 第88-89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