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小说创作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小说创作的源泉 | 第11-17页 |
1.1 童年的经历 | 第11-13页 |
1.2 女性精神的探索 | 第13-14页 |
1.3 “饥饿”生命中的创伤 | 第14-15页 |
1.4 性爱的“苦涩”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生存主题的探寻 | 第17-26页 |
2.1 孤独自我的存在 | 第17-20页 |
2.1.1 自觉追寻的孤独 | 第17-18页 |
2.1.2 无法沟通的孤独 | 第18-19页 |
2.1.3 远离尘世的孤独 | 第19-20页 |
2.2 自我的寻找与超越 | 第20-23页 |
2.2.1 自我生命的寻找 | 第20-21页 |
2.2.2 文化身份的确认 | 第21-22页 |
2.2.3 贫民生存状态的书写 | 第22-23页 |
2.3 存在主义的特征 | 第23-26页 |
2.3.1 人的异化生存状态 | 第23-24页 |
2.3.2 文本中环境的独特性 | 第24页 |
2.3.3 存在主义的局限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酒神精神的生命强力 | 第26-32页 |
3.1 原欲的开掘与颠覆 | 第26-29页 |
3.1.1 生命本体的强力 | 第26-27页 |
3.1.2 传统道德的颠覆 | 第27-29页 |
3.2 神性的超越 | 第29-32页 |
3.2.1 原罪意识的中国式改造 | 第29-30页 |
3.2.2 一切皆苦,人生即苦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诗意的叙述模式 | 第32-44页 |
4.1 玄机式的叙事 | 第32-35页 |
4.1.1 先锋的叙说方式 | 第32-33页 |
4.1.2 “解密”《饥饿的女儿》 | 第33-35页 |
4.2 缺失式的书写 | 第35-38页 |
4.2.1 残缺式的美 | 第35-37页 |
4.2.2 缺失模式中的审美追求 | 第37-38页 |
4.3 漫游式的回旋 | 第38-44页 |
4.3.1 空间漫游 | 第38-39页 |
4.3.2 时间漫游 | 第39-40页 |
4.3.3 交错神游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