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适体传感器构建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第11-12页
        1.2.2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荧光适体传感器第12-14页
    1.3 论文结构安排第14-15页
    1.4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适体传感器设计方案第16-26页
    2.1 核酸适体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分类第16-18页
    2.2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设计方案第18-21页
        2.2.1 检测方法第18-19页
        2.2.2 实现手段第19-21页
    2.3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荧光适体传感器设计方案第21-25页
        2.3.1 检测方法第21-22页
        2.3.2 实现手段第22-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多巴胺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第26-34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实验部分第26-28页
        3.2.1 实验原理第26-27页
        3.2.2 仪器与试剂第27-28页
        3.2.3 捕获探针DNA1的固定第28页
        3.2.4 纳米金-蔗糖酶-DNA2检测探针的制备第28页
        3.2.5 多巴胺的检测第2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8-32页
        3.3.1 反应时间优化第28-30页
        3.3.2 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第30-31页
        3.3.3 传感器的准确性与精确性第31页
        3.3.4 传感器的特异性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四章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AFB1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第34-42页
    4.1 引言第34-35页
    4.2 实验部分第35-37页
        4.2.1 实验原理第35-36页
        4.2.2 仪器与试剂第36页
        4.2.3 纳米金-蔗糖酶-核酸适体检测探针的制备第36-37页
        4.2.4 AFB1单克隆抗体的固定第37页
        4.2.5 AFB1的检测第3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4.3.1 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第37-39页
        4.3.2 传感器的特异性分析第39页
    4.4 其他第39-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基于纳米偶联体的多巴胺荧光适体传感器第42-52页
    5.1 引言第42-43页
    5.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5.2.1 实验原理第43页
        5.2.2 仪器与试剂第43页
        5.2.3 碳量子点的制备第43-45页
        5.2.4 纳米金-核酸适体耦合物的制备第45页
        5.2.5 多巴胺的检测第45页
        5.2.6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4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5.3.1 传感原理的可行性分析第45-46页
        5.3.2 核酸适体的体积优化第46-47页
        5.3.3 碳量子点的体积优化第47-48页
        5.3.4 多巴胺的缓冲液检测第48-49页
        5.3.5 传感器的特异性分析第49-50页
        5.3.6 传感器的实际样品检测第50-51页
    5.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致谢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6页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66-68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实现跳跃功能的四足机器人单腿结构设计与运动建模分析
下一篇:基于人机交互的危险环境小型侦查机器人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