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2.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内容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研究重点 | 第18页 |
2.研究难点 | 第18页 |
3.研究创新点 | 第18-20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 | 第20-21页 |
(二)人才、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三)供给侧改革 | 第22-23页 |
(四)协同、协同学 | 第23-24页 |
三、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协同存在的问题 | 第24-32页 |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 | 第24-27页 |
1.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 | 第24页 |
2.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劣势 | 第24-26页 |
3.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 | 第26页 |
4.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式 | 第26-27页 |
(二)我国人才供给侧改革现状 | 第27-32页 |
1.我国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进展 | 第28页 |
2.我国人才供给不足的原因 | 第28-29页 |
3.我国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的表现 | 第29页 |
4.我国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 第29-30页 |
5.我国人才供需结构战略性调整 | 第30-32页 |
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度评价与分析 | 第32-44页 |
(一)构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7页 |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2页 |
2.数据处理分析 | 第32-36页 |
3.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二)构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协同度测度模型 | 第37-41页 |
1.建立功效函数,计算功效值 | 第37-38页 |
2.确立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38-39页 |
3.建立适配度函数,计算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适配度 | 第39-41页 |
4.确定适配度等级划分标准 | 第41页 |
(三)评价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度 | 第41-44页 |
1.2000 年-2016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适配度评价 | 第41-42页 |
2.2008 年转折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适配度评价 | 第42-44页 |
五、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协同政策分析 | 第44-48页 |
(一)加快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 第44-45页 |
1.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 第44页 |
2.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培养学术型人才 | 第44-45页 |
3.推进制造业职工培训教育 | 第45页 |
(二)实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 第45-46页 |
1.创新推动制造业企业结构调整 | 第45页 |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发掘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 | 第45-46页 |
3.降低企业人才流失率 | 第46页 |
(三)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 | 第46-48页 |
1.引导新生代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 第46-47页 |
2.根据区域人才供给差异,优化区域人力资本水平 | 第47页 |
3.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配置 | 第47页 |
4.“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制造业“走出去”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