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劳动关系与预警机制 | 第18-19页 |
2.1.2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概念及构成 | 第19页 |
2.2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2.1 桑德沃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和谐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4 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2-25页 |
2.3.1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3.2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第3章 长沙市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3.1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 第25-27页 |
3.1.1 劳动关系预警的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 第25页 |
3.1.2 预警参与主体的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 第25-26页 |
3.1.3 劳动关系预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 第26页 |
3.1.4 预警协调联动机制运行较为顺畅 | 第26-27页 |
3.2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3.2.1 劳动关系维权的基本情况 | 第27-31页 |
3.2.2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3.3 制约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正常运行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3.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34页 |
3.3.2 各部门缺乏联动 | 第34页 |
3.3.3 预警参与主体发展不平衡 | 第34-35页 |
3.3.4 预警体系不完善 | 第35-36页 |
第4章 国内外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36-44页 |
4.1 国外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主要做法 | 第36-37页 |
4.1.1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 第36-37页 |
4.1.2 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 第37页 |
4.2 国内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主要做法 | 第37-41页 |
4.2.1 广东省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 第37-39页 |
4.2.2 苏省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 第39-40页 |
4.2.3 浙江省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 第40-41页 |
4.3 主要启示 | 第41-44页 |
第5章 进一步完善长沙市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建议 | 第44-50页 |
5.1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 第44-45页 |
5.1.1 加强劳动关系预警立法 | 第44页 |
5.1.2 完善预警机制相关制度 | 第44-45页 |
5.2 健全劳动关系预警体系 | 第45-46页 |
5.2.1 优化预警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5.2.2 建立预警信号系统 | 第46页 |
5.2.3 利用现代化预警手段 | 第46页 |
5.3 强化预警联动机制 | 第46-48页 |
5.3.1 科学定位预警机制中相关部门的职责 | 第46-47页 |
5.3.2 各部门联动预警 | 第47-48页 |
5.4 加强基层组织预警能力 | 第48-49页 |
5.4.1 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 第48页 |
5.4.2 推进劳动监察网络化和网格化建设 | 第48页 |
5.4.3 提高预警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 第48-49页 |
5.5 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 | 第49-50页 |
5.5.1 培养劳动法律意识 | 第49页 |
5.5.2 拓宽宣传渠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A 维权劳动者情况问卷调查表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