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平推式滑坡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滑带土蠕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水岩作用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狮子山滑坡自然地理条件及工程地质概况 | 第25-44页 |
2.1 滑坡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25-26页 |
2.1.1 位置与交通 | 第25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5-26页 |
2.2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31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7-28页 |
2.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8-29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1页 |
2.3 狮子山滑坡基本特征 | 第31-42页 |
2.3.1 滑坡形态特征 | 第31-33页 |
2.3.2 滑体特征 | 第33-36页 |
2.3.3 滑带及滑床特征 | 第36-38页 |
2.3.4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38-40页 |
2.3.5 后缘拉陷槽充水特征 | 第40-42页 |
2.4 滑坡变形历史分析 | 第42-44页 |
2.4.1 滑坡滑动前的地表特征 | 第42页 |
2.4.2 滑坡滑动后的地表特征 | 第42-44页 |
第3章 泥岩软化与蠕变特性研究 | 第44-60页 |
3.1 泥岩软化特性研究 | 第44-51页 |
3.1.1 实验方法设计 | 第44-45页 |
3.1.2 实验设备及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3.1.3 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 第46-51页 |
3.1.3.1 三轴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3.1.3.2 抗剪强度及抗剪强度指标分析 | 第48-51页 |
3.2 泥岩蠕变特性研究 | 第51-58页 |
3.2.1 实验原理 | 第52页 |
3.2.2 实验方法设计 | 第52-53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53页 |
3.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3.3 蠕变实验与泡水软化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滑带土软化特性与流变特性研究 | 第60-73页 |
4.1 滑带土软化特性研究 | 第60-64页 |
4.1.1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4.1.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2 滑带土蠕变特性研究 | 第64-71页 |
4.2.1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71页 |
4.3 蠕变实验与泡水软化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滑坡渗流场及稳定性分析 | 第73-88页 |
5.1 地下水和降雨入渗对滑坡岩土体的作用 | 第73-74页 |
5.2 滑带土与覆盖层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特性研究 | 第74-77页 |
5.2.1 实验设备 | 第74-75页 |
5.2.2 实验步奏 | 第75-76页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5.3 滑坡渗流场研究 | 第77-82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77-78页 |
5.3.2 计算参数 | 第78页 |
5.3.3 计算工况 | 第78-79页 |
5.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5.4 边坡长期稳定性计算 | 第82-86页 |
5.4.1 滑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简介 | 第82-83页 |
5.4.2 潜在滑动面的设定 | 第83页 |
5.4.3 计算参数及工况的选取 | 第83-84页 |
5.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6章 狮子山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88-106页 |
6.1 内部地质因素 | 第88-89页 |
6.1.1 地形地貌 | 第88页 |
6.1.2 地质构造 | 第88-89页 |
6.1.3 地层岩性及岩体结构 | 第89页 |
6.2 外界诱发因素 | 第89-90页 |
6.2.1 降雨 | 第89-90页 |
6.2.2 人类活动 | 第90页 |
6.3 滑坡力学特征的数值模拟 | 第90-99页 |
6.3.1 模型建立 | 第90-91页 |
6.3.2 岩土体参数与计算方案选择 | 第91-92页 |
6.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92-99页 |
6.3.3.1 拉陷槽天然状态下的应力场分析 | 第92-94页 |
6.3.3.2 拉陷槽注水状态下的应力场分析 | 第94-99页 |
6.4 滑坡成因机理 | 第99-104页 |
6.4.1 滑坡的孕育过程 | 第99-100页 |
6.4.2 滑坡日常蠕变变形机理 | 第100-102页 |
6.4.3 拉陷槽的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 第102-103页 |
6.4.4 滑坡的的滑动破坏机理 | 第103-1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