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高烈度山区强震黄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3页
        1.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地震滑坡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单体滑坡风险定量评价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第21-30页
    2.1 自然地理概括第21-22页
        2.1.1 地理位置第21页
        2.1.2 气象及水文特征第21-22页
    2.2 地形地貌第22-24页
    2.3 地层岩性第24-26页
    2.4 地质构造第26-28页
    2.5 地震运动第28页
    2.6 水文地质特征第28-30页
第3章 研究区黄土地震滑坡特征及分布规律第30-48页
    3.1 研究区基础数据提取第30-33页
        3.1.1 DEM数据的获取第30-31页
        3.1.2 遥感数据的获取第31-33页
    3.2 黄土地震滑坡特征第33-38页
        3.2.1 形态特征第33-35页
        3.2.2 边界特征第35页
        3.2.3 运动特征第35-37页
        3.2.4 破坏类型第37-38页
    3.3 黄土地震滑坡分布规律第38-45页
        3.3.1 坡度与地震滑坡的分布第38-40页
        3.3.2 坡向与地震滑坡的分布第40-41页
        3.3.3 黄土厚度与地震滑坡的分布第41-42页
        3.3.4 地形起伏度与地震滑坡的分布第42-43页
        3.3.5 距水系(沟谷)距离与地震滑坡的分布第43-44页
        3.3.6 距发震断层距离与地震滑坡的分布第44-45页
    3.4 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的成因第45-48页
第4章 基于GIS的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第48-68页
    4.1 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8-50页
        4.1.1 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第48-49页
        4.1.2 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分级第49-50页
    4.2 基于数量化理论建立数学模型第50-62页
        4.2.1 数量化理论基本原理第50-53页
        4.2.2 指标量化第53-56页
        4.2.3 基于数量化理论评价模型的建立第56-59页
        4.2.4 影响因素的排序第59-62页
    4.3 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评价第62-68页
        4.3.1 生成滑坡影响因子栅格图第62-66页
        4.3.2 滑坡危险性评价划分标准第66页
        4.3.3 基于GIS的研究区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图第66-68页
第5章 党家岔滑坡风险定量评价第68-90页
    5.1 党家岔滑坡概况第68-72页
        5.1.1 滑坡基本概括第68-70页
        5.1.2 滑坡基本特征第70-72页
    5.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失稳概率分析第72-81页
        5.2.1 建立稳定性状态函数第73-75页
        5.2.2 随机变量的确定第75-76页
        5.2.3 可靠度计算第76-81页
    5.3 基于离散元数值法的地震黄土滑坡滑距评价第81-85页
        5.3.1 模型建立第81-82页
        5.3.2 岩土本构及地震动力选取第82-83页
        5.3.3 模拟结果分析第83-85页
    5.4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第85-87页
        5.4.1 承灾体概率计算第85-86页
        5.4.2 承灾体价值损失概率计算第86-87页
    5.5 总风险值计算第87-90页
结论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蠕变和软化特性分析的平推式红层滑坡机理研究--以新津县狮子山滑坡为例
下一篇:基于机器学习法滑坡灾害信息的自动化提取--以汶川县绵虒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