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前言第14-31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4-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8页
        1.2.1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案例概述第18-21页
        1.2.2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现状第21-26页
        1.2.3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边坡失稳机理研究方法第26-2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8-3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2章 典型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制研究第31-73页
    2.1 概述第31-51页
    2.2 地质原型特征分析第51-68页
        2.2.1 形态及规模第51-55页
        2.2.2 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第55-59页
        2.2.3 构造特征及岩体质量第59-61页
        2.2.4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第61-64页
        2.2.5 斜坡结构特征及类型第64-68页
    2.3 典型变形破坏特征分析第68-70页
        2.3.1 后缘长大拉陷槽第68页
        2.3.2 单级或多级滑动第68-69页
        2.3.3 前缘形成隆起鼓丘第69页
        2.3.4 环边界小型崩滑带第69-70页
    2.4 成因机制第70-71页
        2.4.1 主要影响因素第70页
        2.4.2 形成机制研究第70-71页
    2.5 小结第71-73页
第3章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地下水压力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研究第73-105页
    3.1 概述第73-74页
    3.2 试验方案第74-78页
        3.2.1 试验目的第74页
        3.2.2 试验原理第74-75页
        3.2.3 试验工况设计第75页
        3.2.4 模型设计第75-78页
    3.3 模型搭建第78-84页
        3.3.1 材料制作第78-82页
        3.3.2 模型搭建第82-84页
        3.3.3 物理模拟试验第84页
    3.4 试验结果分析第84-103页
        3.4.1 地下水压力分布特征分析第84-96页
        3.4.2 试验模型变形破坏特征分析第96-98页
        3.4.3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启动判据再修正第98-103页
    3.5 小结第103-105页
第4章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数值计算分析第105-134页
    4.1 概述第105页
    4.2 计算方案第105-108页
        4.2.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第105-106页
        4.2.2 计算工况设计第106-108页
    4.3 计算模型搭建第108-109页
    4.4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第109-133页
        4.4.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第109-117页
        4.4.2 多因素正交作用敏感性分析第117-133页
    4.5 小结第133-134页
第5章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发育模式及识别研究第134-138页
    5.1 概述第134页
    5.2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斜坡发育条件第134-136页
        5.2.1 形态特征条件第134页
        5.2.2 岩性组合条件第134-135页
        5.2.3 坡体结构条件第135页
        5.2.4 水文地质条件第135页
        5.2.5 降雨诱发条件第135-136页
    5.3 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识别研究第136-138页
        5.3.1 遥感识别标识第136页
        5.3.2 地面识别标识第136-138页
结论第138-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达宣公路插旗山古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研究
下一篇:基于蠕变和软化特性分析的平推式红层滑坡机理研究--以新津县狮子山滑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