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4页 |
1.1 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9-23页 |
1.1.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19-20页 |
1.1.2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 第20-21页 |
1.1.3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21-23页 |
1.2 重金属污染废水传统处理技术 | 第23-26页 |
1.2.1 物理法 | 第23-24页 |
1.2.2 化学法 | 第24页 |
1.2.3 生物法 | 第24-26页 |
1.3 重金属污染废水处理新技术 | 第26-27页 |
1.3.1 新型吸附材料 | 第26-27页 |
1.3.2 纳米絮凝技术 | 第27页 |
1.3.3 基因工程技术 | 第27页 |
1.4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污染废水 | 第27-31页 |
1.4.1 微生物处理法的定义 | 第27-28页 |
1.4.2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 | 第28-31页 |
1.4.3 微生物处理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第31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31-34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固定化生物吸附剂对Pb (Ⅱ)的吸收及其机理研究 | 第34-49页 |
2.1 前言 | 第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6页 |
2.2.3 固定化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第36-38页 |
2.2.4 固定化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第38页 |
2.2.5 吸附批试验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2.3.1 固定化生物吸附剂的表征 | 第39页 |
2.3.2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3 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4 吸附等温线 | 第42-45页 |
2.3.5 动力学模型拟合 | 第45-46页 |
2.3.6 竞争性吸附 | 第46-47页 |
2.3.7 重复利用实验 | 第47-48页 |
2.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复合磁性纳米生物吸附剂对Cu (Ⅱ)和Pb (Ⅱ)的竞争性吸附 | 第49-64页 |
3.1 前言 | 第49-5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3.2.1 菌种来源 | 第50页 |
3.2.2 试剂和仪器 | 第50页 |
3.2.3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0页 |
3.2.4 微生物的传代和培养 | 第50-51页 |
3.2.5 复合磁性纳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第51页 |
3.2.6 复合磁性纳米生物吸附剂的磁性 | 第51-52页 |
3.2.7 复合磁性纳米生物吸附剂活性分析 | 第52-53页 |
3.2.8 单一、双组分金属离子的吸附试验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3.3.1 复合磁性纳米生物吸附剂磁性测定 | 第54-55页 |
3.3.2 复合磁性纳米生物吸附剂的活性分析 | 第55-57页 |
3.3.3 pH对单一、双组分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4 吸附时间对单一、双组分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5 Cu~(2+)、Pb~(2+)单一组分吸附等温线 | 第59-60页 |
3.3.6 单一、双组分吸附动力学 | 第60-62页 |
3.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重金属对菌代谢的影响 | 第64-92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4-73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64-65页 |
4.2.2 主要设备 | 第65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5-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91页 |
4.3.1 重金属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代谢的影响 | 第73-85页 |
4.3.2 重金属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代谢的影响 | 第85-91页 |
4.4 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Cd(Ⅱ)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芘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 第92-105页 |
5.1 前言 | 第92-9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3-97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93-94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94页 |
5.2.3 菌种 | 第94-95页 |
5.2.4 芘的检测方法 | 第95-96页 |
5.2.5 批次试验 | 第96-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3页 |
5.3.1 Cd(Ⅱ)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芘的影响 | 第97-98页 |
5.3.2 不同pH下Cd(Ⅱ)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芘的影响 | 第98-99页 |
5.3.3 不同浓度的Cd(Ⅱ)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芘能力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3.4 Cd(Ⅱ)对枯草芽孢杆菌细胞膜上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5 Cd(Ⅱ)对细胞膜上和细胞内芘含量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5.4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还原Cr(Ⅵ)的影响研究 | 第105-120页 |
6.1 前言 | 第105-10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9页 |
6.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06页 |
6.2.2 实验试剂 | 第106页 |
6.2.3 生物还原菌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6.2.4 批次实验 | 第107-109页 |
6.2.5 分析方法 | 第10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8页 |
6.3.1 三种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还原Cr(Ⅵ)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3.2 pH对添加表面活性剂后铜绿假单胞菌还原Cr(Ⅵ)的影响 | 第111-118页 |
6.4 小结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6-13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37-139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