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7页 |
1.1.1 砷和锑的理化性质 | 第19-21页 |
1.1.2 砷和锑的毒性 | 第21-22页 |
1.1.3 砷和锑的应用 | 第22-23页 |
1.1.4 砷和锑污染 | 第23-27页 |
1.2 砷、锑废水处理方法 | 第27-32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27-28页 |
1.2.2 吸附法 | 第28-29页 |
1.2.3 氧化还原法 | 第29-30页 |
1.2.4 离子交换法 | 第30页 |
1.2.5 电化学法 | 第30-31页 |
1.2.6 生物法 | 第31页 |
1.2.7 其他方法 | 第31-32页 |
1.3 电絮凝技术 | 第32-42页 |
1.3.1 电絮凝技术发展历程 | 第32页 |
1.3.2 电絮凝技术基本原理 | 第32-38页 |
1.3.3 电絮凝技术特点 | 第38页 |
1.3.4 电絮凝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8-42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42-4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42-4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3-46页 |
第2章 电絮凝技术处理砷锑废水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46-69页 |
2.1 引言 | 第4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3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46-48页 |
2.2.2 溶液的配制 | 第48-49页 |
2.2.3 实验装置 | 第49-50页 |
2.2.4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2.2.5 主要指标测定及计算方法 | 第50-53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2.3.1 电极材料 | 第53-55页 |
2.3.2 电极连接方式 | 第55-56页 |
2.3.3 电流密度 | 第56-58页 |
2.3.4 初始pH | 第58-61页 |
2.3.5 溶解氧 | 第61-62页 |
2.3.6 初始浓度 | 第62-63页 |
2.3.7 电导率 | 第63-64页 |
2.3.8 阴离子 | 第64-66页 |
2.3.9 换极周期 | 第66-6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3章 电絮凝技术处理砷锑废水响应面分析研究 | 第69-91页 |
3.1 引言 | 第69-7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70-71页 |
3.2.2 实验水样 | 第71页 |
3.2.3 实验装置 | 第71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71页 |
3.2.5 主要指标测定及计算方法 | 第71页 |
3.3 CCD实验设计 | 第71-73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3-82页 |
3.4.1 CCD设计及结果 | 第73-76页 |
3.4.2 方差分析及各因素交互作用讨论 | 第76-82页 |
3.4.3 最优化条件及实验验证 | 第82页 |
3.5 基于铁铝复合电极的电絮凝技术处理实际砷锑废水 | 第82-86页 |
3.5.1 实际水样 | 第82-86页 |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6页 |
3.6 电絮凝与化学絮凝的比较 | 第86-8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4章 电絮凝过程中砷锑去除机理的研究 | 第91-108页 |
4.1 引言 | 第9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91-93页 |
4.2.2 主要指标测定及样品制备 | 第93页 |
4.3 As(Ⅲ)的氧化 | 第93-99页 |
4.3.1 溶解氧 | 第95-96页 |
4.3.2 Cl~- | 第96-97页 |
4.3.3 电极组合 | 第97-99页 |
4.4 Sb(Ⅴ)的还原 | 第99-101页 |
4.4.1 N_2 | 第99-100页 |
4.4.2 电极组合 | 第100-101页 |
4.5 电絮凝产物特性分析 | 第101-106页 |
4.5.1 环境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101-102页 |
4.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2-103页 |
4.5.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03-105页 |
4.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105-10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电絮凝过程中砷锑吸附行为的研究 | 第108-121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0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108-109页 |
5.2.2 相关计算 | 第109-110页 |
5.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110-114页 |
5.3.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110-111页 |
5.3.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111-112页 |
5.3.3 颗粒内扩散模型 | 第112-113页 |
5.3.4 Elovich模型 | 第113-114页 |
5.4 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 第114-118页 |
5.4.1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第115-116页 |
5.4.2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 第116-118页 |
5.5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118-11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电絮凝体系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121-156页 |
6.1 引言 | 第121-122页 |
6.2 COMSOL Multiphysics及数值仿真基础 | 第122-124页 |
6.2.1 数值分析基础 | 第122-123页 |
6.2.2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 第123-124页 |
6.3 电絮凝电场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124-139页 |
6.3.1 电化学体系的电位和电流分布 | 第124-127页 |
6.3.2 控制方程 | 第127页 |
6.3.3 COMSOL Multiphysics对电絮凝电场的模拟 | 第127-139页 |
6.4 电絮凝流场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139-148页 |
6.4.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 第139页 |
6.4.2 控制方程 | 第139-142页 |
6.4.3 COMSOL Multiphysics对电絮凝流场的模拟 | 第142-148页 |
6.5 电絮凝传质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148-154页 |
6.5.1 传质过程基本理论 | 第148-149页 |
6.5.2 控制方程 | 第149-150页 |
6.5.3 COMSOL Multiphysics对电絮凝传质过程的模拟 | 第150-15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76-17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授权/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179-18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