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薄壁箱梁理论 | 第14-15页 |
1.2.2 组合箱梁施工阶段开口钢梁受力性能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箱梁杆系模型分析研究 | 第16-17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连续曲线组合箱梁桥施工阶段力学行为分析 | 第19-54页 |
2.1 概述 | 第19-21页 |
2.1.1 板壳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19-20页 |
2.1.2 ANSYS中板壳单元介绍 | 第20-21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2.2.1 桥梁背景 | 第21-22页 |
2.2.2 有限元模型 | 第22-24页 |
2.2.3 计算结果说明及正负号规定 | 第24页 |
2.3 钢梁在顶推过程中处于最大悬臂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 第24-28页 |
2.3.1 支反力及变形分析 | 第25-27页 |
2.3.2 应力分析 | 第27-28页 |
2.4 钢梁顶推结束完成体系转换的受力分析 | 第28-31页 |
2.4.1 支反力及变形分析 | 第28-30页 |
2.4.2 应力分析 | 第30-31页 |
2.5 钢梁在混凝土板铺设后的受力分析 | 第31-33页 |
2.5.1 支反力及变形分析 | 第31-32页 |
2.5.2 应力分析 | 第32-33页 |
2.6 影响曲线连续组合箱梁施工阶段受力的参数分析 | 第33-52页 |
2.6.1 钢梁横截面形式的影响 | 第33-44页 |
2.6.2 横向联结系间距的影响 | 第44-48页 |
2.6.3 横向联结系形式的影响 | 第48-5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设有横联的槽形钢梁杆系模型计算参数研究 | 第54-84页 |
3.1 概述 | 第54-55页 |
3.1.1 约束扭转的介绍 | 第54-55页 |
3.1.2 空间梁单元分析模型 | 第55页 |
3.2 开口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的初参数解法 | 第55-61页 |
3.2.1 控制微分方程及其解 | 第55-58页 |
3.2.2 集中力以及分布扭矩的影响 | 第58-60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3.3 等效扭转刚度的计算 | 第61-72页 |
3.3.1 详细计算过程 | 第61-66页 |
3.3.2 单轴对称截面的分析 | 第66-69页 |
3.3.3 非对称截面的分析 | 第69-72页 |
3.4 单梁模型计算的验证 | 第72-76页 |
3.4.1 算例1 | 第72-73页 |
3.4.2 算例2 | 第73-74页 |
3.4.3 算例3 | 第74-75页 |
3.4.4 小结 | 第75-76页 |
3.5 横向联结系间距的影响 | 第76-79页 |
3.5.1 等效扭转刚度的分析 | 第76-77页 |
3.5.2 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 | 第77-79页 |
3.6 等效自由扭转常数I_t的进一步简化计算 | 第79-8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工程实例计算 | 第84-99页 |
4.1 概述 | 第84页 |
4.2 桥梁概况 | 第84-85页 |
4.3 有限元模型 | 第85-90页 |
4.3.1 精细模型 | 第85-88页 |
4.3.2 杆系模型 | 第88-90页 |
4.4 施工阶段计算及分析 | 第90-98页 |
4.4.1 薄壁箱梁正应力计算 | 第90-92页 |
4.4.2 顶推过程中处于最大悬臂状态计算分析 | 第92-94页 |
4.4.3 顶推结束钢梁完成体系转换阶段计算分析 | 第94-96页 |
4.4.4 混凝土桥面板整体安装后计算分析 | 第96-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实践项目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