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论基础和依据 | 第21-27页 |
2.1 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概念 | 第21页 |
2.1.1 最低生活保障 | 第21页 |
2.1.2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第21页 |
2.2 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2.1 贫困理论及贫困循环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国家责任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梳理 | 第24-26页 |
2.3.1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体系 | 第24-25页 |
2.3.2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内容梳理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山西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现状 | 第27-34页 |
3.1 山西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第27-29页 |
3.1.1 山西省省级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第27页 |
3.1.2 山西省各地市城市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第27-28页 |
3.1.3 山西省各地市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第28-29页 |
3.2 救助人数规模和结构 | 第29-32页 |
3.2.1 救助人数规模 | 第29页 |
3.2.2 救助对象结构 | 第29-32页 |
3.3 山西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资金使用情况 | 第32-33页 |
3.3.1 山西省财政支出情况 | 第32页 |
3.3.2 山西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情况 | 第32-33页 |
3.3.3 山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情况 | 第33页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山西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52页 |
4.1 山西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理论标准的测定 | 第34-38页 |
4.1.1 山西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理论标准测算方法 | 第34-36页 |
4.1.2 相关参数估计及结果证明 | 第36-38页 |
4.2 山西省城乡低保标准存在问题 | 第38-46页 |
4.2.1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 | 第38页 |
4.2.2 现行低保标准保障水平低 | 第38-43页 |
4.2.3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幅与CPI增幅不同步 | 第43-45页 |
4.2.4 城市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保障人数差距较大 | 第45-46页 |
4.3 山西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缓慢的原因 | 第46-51页 |
4.3.1 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地市发展水平不均 | 第46-48页 |
4.3.2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缺口大 | 第48-49页 |
4.3.3 第三产业占比少,城市吸纳再就业能力差 | 第49-50页 |
4.3.4 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低保标准确定随意性大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完善山西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的思考 | 第52-59页 |
5.1 确定科学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第52-55页 |
5.1.1 使用正确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方法 | 第52-53页 |
5.1.2 制定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方案 | 第53-54页 |
5.1.3 优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目标 | 第54-55页 |
5.2 加快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关政策确认 | 第55-56页 |
5.2.1 中央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 | 第55页 |
5.2.2 地方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细则 | 第55-56页 |
5.3 统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 | 第56-58页 |
5.3.1 制度衔接方面 | 第56-57页 |
5.3.2 经费投入方面 | 第57页 |
5.3.3 管理体制方面 | 第57-58页 |
5.4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1. 结论 | 第59页 |
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