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分类 | 第12页 |
(二)高校分类 | 第12-13页 |
(三)用户导向性 | 第13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国外关于高校分类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国内关于高校分类的研究 | 第15-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三)统计分析法 | 第17页 |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高等教育本质的基本理论 | 第19页 |
二、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一)层次结构 | 第19页 |
(二)专业结构 | 第19-20页 |
三、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理论 | 第20-21页 |
(一)人才培养 | 第20页 |
(二)科学研究 | 第20-21页 |
(三)社会服务 | 第21页 |
四、高等教育系统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高等学校分类的现状 | 第22-36页 |
一、国际上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 | 第22-28页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 | 第22页 |
(二)美国卡内基高校分类 | 第22-25页 |
(三)欧洲高校分类 | 第25-27页 |
(四)国外其他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 | 第27-28页 |
二、我国采用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 | 第28-32页 |
(一)政策引导下形成的各种高等学校分类标准 | 第28-30页 |
(二)国内高等教育学者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 | 第30-32页 |
三、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一)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二)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用户导向性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框架构想 | 第36-44页 |
一、用户导向性下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的原则 | 第36-37页 |
(一) 多样性原则 | 第36页 |
(二) 用户导向性原则 | 第36页 |
(三) 动态性原则 | 第36-37页 |
(四) 描述性原则 | 第37页 |
(五) 多元平行性原则 | 第37页 |
二、用户导向性下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的目的 | 第37-38页 |
三、用户导向性下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维度 | 第38-40页 |
(一) 教学概况 | 第38页 |
(二) 科学研究 | 第38-39页 |
(三) 国际交流 | 第39页 |
(四) 社会服务 | 第39页 |
(五) 学生概况 | 第39页 |
(六) 学科概况 | 第39页 |
(七) 高校资产 | 第39-40页 |
四、用户导向性下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2页 |
五、指标统计说明及分类方法简述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基于用户导向性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普通高校为例 | 第44-80页 |
一、分类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 第44-47页 |
二、数据来源说明 | 第47-49页 |
三、分类指标的处理过程及分类结果的实现 | 第49-67页 |
(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况维度的处理 | 第49-53页 |
(二)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维度的处理 | 第53-56页 |
(三)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维度的处理 | 第56-59页 |
(四)高等学校的学生规模维度的处理 | 第59-62页 |
(五)高等学校的高校资产维度的处理 | 第62-65页 |
(六)高等学校的学科概况维度的处理 | 第65-67页 |
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图” | 第67页 |
四、分类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一)以教学概况为依据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 | 第68页 |
(二)以科学研究为依据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 | 第68页 |
(三)以社会服务为依据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 | 第68-69页 |
(四)以学生规模为依据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 | 第69页 |
(五)以高校资产为依据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 | 第69-70页 |
(六)以学科概况为依据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 | 第70-77页 |
五、分类结果描述 | 第77页 |
六、分类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一) 依据多元平行性原则采用多维指标的聚类分析 | 第78页 |
(二) 依据描述性原则使用大学图和树状图共同描述高等学校的发展概况 | 第78页 |
(三) 依据多样性原则使分类结果多元化 | 第78-79页 |
(四) 以用户为导向不注重分类结果采用描述性的分类 | 第79-80页 |
第六章 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分类的策略和建议 | 第80-85页 |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健全高校分类的政策机制 | 第80-81页 |
(一) 完善高校分类的体制机制,提高分类的权威性 | 第80页 |
(二) 完善高等学校分类的立法机制,保证分类有法可依 | 第80页 |
(三) 健全高等学校分类资料的审核制度,使分类资料真实可信 | 第80-81页 |
二、注重高校的参与性,增强高校的分类自主权 | 第81页 |
(一) 以自愿参与为前提,提高高校参与的自主性 | 第81页 |
(二) 注重高校分类的引导作用,使高校调整发展政策合理定位 | 第81页 |
三、争取社会组织的支持,提高参与主体多样性 | 第81-82页 |
(一) 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高校分类,使参与主体多样性 | 第81-82页 |
(二) 社会各界可以为高等学校分类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保证 | 第82页 |
四、创新高校分类的指标,遵循描述性分类的原则 | 第82-83页 |
(一) 采用多维的分类标准,保证高校分类指标的多元平行性 | 第82页 |
(二) 构建动态性的分类标准,使分类指标具有发展性 | 第82-83页 |
(三) 遵循描述性原则,准确刻画高校的发展概况 | 第83页 |
五、健全高校分类的数据收集机制,力求数据来源方式的多元化 | 第83-85页 |
(一) 以官方统计数据为主,注重数据来源的科学性 | 第83页 |
(二) 以高校提交的数据为辅,收集高校中难以量化的资料 | 第83页 |
(三) 以大数据挖掘资料为重要补充,开辟数据采集的新途径 | 第83-85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85-86页 |
一、创新与不足 | 第85页 |
二、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