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岩溶隧道数值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列车振动对隧道结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地震荷载对隧道结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隧道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5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累积变形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运营盾构隧道数值模型建立与计算方法 | 第20-4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动力理论 | 第20-22页 |
2.2.1 地层本构 | 第20-21页 |
2.2.2 动力方程 | 第21-22页 |
2.3 动力荷载 | 第22-25页 |
2.3.1 列车荷载 | 第22-24页 |
2.3.2 地震荷载 | 第24-25页 |
2.4 动力模型 | 第25-31页 |
2.4.1 材料参数 | 第25-26页 |
2.4.2 动力边界 | 第26-27页 |
2.4.3 网格建立 | 第27-29页 |
2.4.4 阻尼及积分步长 | 第29-31页 |
2.5 数值试验方案及相关规定 | 第31-34页 |
2.5.1 数值试验方案 | 第31-33页 |
2.5.2 管片规定 | 第33-34页 |
2.6 运营期盾构隧道结构及地层安全判据 | 第34-36页 |
2.6.1 管片稳定性控制标准 | 第34-35页 |
2.6.2 隧道基底累积变形控制标准 | 第35-36页 |
2.6.3 围岩稳定性评判标准 | 第36页 |
2.7 管片疲劳与隧道基底沉降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2.7.1 管片疲劳 | 第36-37页 |
2.7.2 基底沉降 | 第37-38页 |
2.8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溶洞对盾构隧道开挖施工稳定性影响复核 | 第40-43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性控制标准 | 第40页 |
3.3 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性分析方案 | 第40页 |
3.4 盾构隧道施工工况 | 第40-41页 |
3.5 溶洞对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性影响分析 | 第41-42页 |
3.6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地铁列车作用下岩溶盾构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43-96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数值模型及列车动载输入 | 第43-46页 |
4.2.1 模型示意 | 第43-45页 |
4.2.2 列车动载输入 | 第45-46页 |
4.3 列车动载作用下溶洞对盾构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46-87页 |
4.3.1 溶洞(空洞)在盾构隧道正下方 | 第46-60页 |
4.3.2 溶洞(全填充)在盾构隧道正下方 | 第60-72页 |
4.3.3 溶洞在盾构隧道左侧边 | 第72-87页 |
4.4 溶洞对盾构隧道影响机理分析 | 第87-88页 |
4.4.1 底部溶洞影响机理分析 | 第87页 |
4.4.2 侧边溶洞影响机理分析 | 第87-88页 |
4.5 溶洞对盾构隧道管片疲劳寿命影响预测分析 | 第88-91页 |
4.6 溶洞对盾构隧道基底累积变形影响预测分析 | 第91-93页 |
4.7 小结 | 第93-96页 |
第五章偶然地震作用下岩溶盾构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96-117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地震荷载输入 | 第96-97页 |
5.3 地震荷载作用下溶洞对盾构隧道稳定性影响结果分析 | 第97-113页 |
5.3.1 溶洞(空洞)在盾构隧道正下方 | 第97-106页 |
5.3.2 溶洞在盾构隧道左侧边 | 第106-113页 |
5.4 运营期岩溶盾构隧道风险预防与控制 | 第113-115页 |
5.4.1 控制措施 | 第113-115页 |
5.4.2 建议 | 第115页 |
5.5 小结 | 第115-11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结论 | 第117-118页 |
成果附表 | 第118-119页 |
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附件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