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1 心理弹性第13-16页
        1.1.1 心理弹性的概念第13页
        1.1.2 心理弹性的定义第13页
        1.1.3 心理弹性的结构第13-14页
        1.1.4 心理弹性的模型第14-15页
        1.1.5 心理弹性的测量第15页
        1.1.6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1.2 应对方式研究概述第16-17页
        1.2.1 应对方式的概念第16页
        1.2.2 应对方式的分类第16-17页
        1.2.3 应对方式的测量工具第17页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概述第17-18页
        1.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第17-18页
        1.3.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第18页
        1.3.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第18页
    1.4 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第18-21页
        1.4.1 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第18-19页
        1.4.2 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第19页
        1.4.3 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第19页
        1.4.4 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第19-21页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第21-22页
    2.1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局限第21页
    2.2 研究目的第21页
    2.3 研究意义第21页
    2.4 研究假设第21-22页
3 研究设计第22-24页
    3.1 研究对象第22页
    3.2 研究工具第22-23页
        3.2.1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第22-23页
        3.2.2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第23页
        3.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第23页
    3.3 研究程序第23页
    3.4 数据处理第23-24页
4 结果分析第24-38页
    4.1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研究第24-26页
        4.1.1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特征第24页
        4.1.2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在残障类型上的差异比较第24页
        4.1.3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24-25页
        4.1.4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第25页
        4.1.5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25-26页
    4.2 视听障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研究第26-28页
        4.2.1 视听障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征第26页
        4.2.2 视听障中学生应对方式在残障类型上的差异比较第26-27页
        4.2.3 视听障中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27页
        4.2.4 视听障中学生应对方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第27页
        4.2.5 视听障中学生应对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27-28页
    4.3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研究第28-31页
        4.3.1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特征第28-29页
        4.3.2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残障类型上的差异比较第29页
        4.3.3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29-30页
        4.3.4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第30-31页
        4.3.5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31页
    4.4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分析第31-33页
        4.4.1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第31-32页
        4.4.2 视听障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第32页
        4.4.3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32-33页
    4.5 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析第33-38页
        4.5.1 中介检验的各个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33-34页
        4.5.2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积极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第34-35页
        4.5.3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积极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析第35-38页
5 讨论第38-46页
    5.1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特点第38-42页
        5.1.1 视听障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基本特点第38-39页
            5.1.1.1 总体特征第38页
            5.1.1.2 差异比较分析第38-39页
        5.1.2 视听障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征第39-40页
            5.1.2.1 总体特征第39-40页
            5.1.2.2 差异分析第40页
        5.1.3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特征第40-42页
            5.1.3.1 总体特征第40-41页
            5.1.3.2 差异分析第41-42页
    5.2 视听障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关系第42-43页
    5.3 积极应对方式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心理弹性间的中介作用第43页
    5.4 教育启示第43-45页
        5.4.1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待视听障中学生第44页
        5.4.2 有针对性地提升视听障中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第44页
        5.4.3 多途径地提升视听障中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第44-45页
    5.5 不足与展望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附录第52-58页
致谢第58-59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寻乌调查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研究
下一篇:飞行空间导航绩效影响因素探究及时间压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