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酸性含铅废水的来源及处理现状 | 第11-12页 |
1.1.1 铅蓄电池厂酸性含铅废水的性质与危害 | 第11页 |
1.1.2 铅蓄电池厂酸性含铅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1-12页 |
1.2 钢渣的来源及利用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钢渣的来源及性质 | 第12-13页 |
1.2.2 钢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5-17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17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7-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钢渣 | 第1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17-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4页 |
2.2.1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 第18页 |
2.2.2 动态吸附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2.2.3 吸附机理探究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2.3.1 Pb(Ⅱ)浓度测定 | 第24页 |
2.3.2 钢渣成分分析及表征方法 | 第24-27页 |
3 钢渣成分分析及表征 | 第27-33页 |
3.1 钢渣的化学组成 | 第27页 |
3.2 钢渣的矿物组成 | 第27-28页 |
3.3 钢渣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3.4 钢渣的微观形貌 | 第29页 |
3.5 钢渣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 | 第29-30页 |
3.6 钢渣用作水处理剂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30-3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4 钢渣对酸性含铅废水最佳吸附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 第33-45页 |
4.1 BBD法实验优化结果 | 第33-35页 |
4.2 响应面分析 | 第35-41页 |
4.2.1 粒径和反应时间 | 第35-36页 |
4.2.2 浓度和反应时间 | 第36-37页 |
4.2.3 投加量和反应时间 | 第37-38页 |
4.2.4 浓度和粒径 | 第38-39页 |
4.2.5 投加量和粒径 | 第39-40页 |
4.2.6 投加量和浓度 | 第40-41页 |
4.3 验证实验 | 第41-42页 |
4.4 讨论 | 第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5 钢渣对酸性含铅废水动态吸附研究 | 第45-55页 |
5.1 不同操作条件下吸附柱相关参数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5.2 不同操作条件对动态吸附的影响 | 第46-52页 |
5.2.1 钢渣粒径 | 第46-47页 |
5.2.2 进液流量 | 第47-49页 |
5.2.3 吸附柱柱高 | 第49-50页 |
5.2.4 吸附柱高径比 | 第50-51页 |
5.2.5 进液浓度 | 第51-52页 |
5.3 动态吸附过程出水pH变化趋势 | 第52-53页 |
5.4 穿透曲线的BDST模型拟合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钢渣对Pb(Ⅱ)去除机理探究 | 第55-67页 |
6.1 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55-57页 |
6.2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57-58页 |
6.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8-61页 |
6.3.1 伪一级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8-60页 |
6.3.2 离子内扩散模型 | 第60-61页 |
6.4 钢渣吸附后滤液离子成分 | 第61-62页 |
6.5 Pb(Ⅱ)在钢渣上赋存形态分析 | 第62-63页 |
6.5.1 XRD | 第62页 |
6.5.2 FTIR | 第62-63页 |
6.5.3 SEM | 第63页 |
6.6 吸附Pb(Ⅱ)后钢渣溶出 | 第63-64页 |
6.7 讨论 | 第6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7 技术经济分析 | 第67-73页 |
7.1 钢渣与常用化学沉淀法药剂成本对比 | 第67-68页 |
7.2 钢渣与常用吸附剂吸附量对比 | 第68-71页 |
7.2.1 钢渣与活性炭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对比 | 第68-70页 |
7.2.2 钢渣与其他吸附剂对铅离子吸附性能的对比 | 第70-71页 |
7.3 吸附Pb(Ⅱ)后钢渣的资源化利用 | 第71-7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8.1 结论 | 第73-74页 |
8.2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