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气溶胶概述 | 第13-14页 |
1.2 碳质气溶胶 | 第14-16页 |
1.2.1 碳质气溶胶定义及基本特性 | 第14页 |
1.2.2 碳质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碳质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 黑碳光学性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黑碳质量吸收截面的不确定性 | 第16页 |
1.3.2 黑碳吸光增强效应的不确定性 | 第16-18页 |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2.1 研究站点及采样时间介绍 | 第20-22页 |
2.1.1 城市站点-济南 | 第20页 |
2.1.2 乡村站点-禹城 | 第20-21页 |
2.1.3 柴油汽车尾气及隧道气溶胶采样 | 第21-22页 |
2.2 采样、观测、分析仪器介绍 | 第22-25页 |
2.2.1 碳质气溶胶膜采样方法 | 第22-23页 |
2.2.2 碳质气溶胶观测仪器 | 第23-24页 |
2.2.3 OC-EC浓度分析 | 第24-25页 |
2.3 光学参数计算 | 第25-28页 |
第三章 城市站济南、乡村站禹城的MAC特征 | 第28-35页 |
3.1 济南-黑碳质量吸收截面MAC | 第28-30页 |
3.2 禹城-黑碳质量吸收截面MAC | 第30-32页 |
3.3 不同地区的MAC对比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气溶胶滤膜溶解过滤系统两步法除黑碳包裹物 | 第35-41页 |
4.1 气溶胶滤膜溶解过滤系统(AFD)两步法介绍 | 第35-36页 |
4.2 AFD空白试验及样品重复性 | 第36-37页 |
4.3 样品处理前后对比 | 第37-40页 |
4.3.1 样品处理前后非BC物质的量变分析 | 第37页 |
4.3.2 激光以及OCEC分割点变化特征 | 第37-39页 |
4.3.3 EC的分离提纯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黑碳的吸光增强效应(EMAC) | 第41-51页 |
5.1 样品去除包裹物后MAC特征分析 | 第41-44页 |
5.2 汽车尾气样品的光学验证 | 第44页 |
5.3 黑碳吸光增强因子(EMAC) | 第44-48页 |
5.3.1 济南市EMAC变化分析 | 第44-45页 |
5.3.2 禹城EMAC变化分析 | 第45-47页 |
5.3.3 昼夜EMAC分析 | 第47-48页 |
5.4 黑碳包裹物的吸光增强效应 | 第48-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1-5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6.2 论文的创新性 | 第52页 |
6.3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