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导论 | 第8-15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1、 选题的依据 | 第8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 国外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2、 国内贫困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4页 |
(五)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理论 | 第15-24页 |
(一) 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理论的形成 | 第15-17页 |
1、 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5-16页 |
2、 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理论形成和发展脉络 | 第16-17页 |
(二) 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7-20页 |
1、 无产阶级贫困的表现形式 | 第17-19页 |
2、 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 | 第19页 |
3、 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出路 | 第19-20页 |
(三) 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运用 | 第20-24页 |
1、 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理论的适用性探讨 | 第20-21页 |
2、 马克思无产阶级贫困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21-24页 |
三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4-32页 |
(一)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 | 第24-27页 |
1、 城市贫困的含义 | 第24页 |
2、 中国城市贫困状况估算 | 第24-26页 |
3、 当前中国城市贫困的表现特征 | 第26-27页 |
(二)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27-30页 |
1、 制度与政策方面 | 第27-28页 |
2、 教育方面 | 第28-29页 |
3、 就业方面 | 第29页 |
4、 医疗方面 | 第29-30页 |
(三) 中国城市贫困产生的社会影响 | 第30-32页 |
四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 | 第32-38页 |
(一) 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 | 第32-33页 |
1、 贫困人口数量 | 第32-33页 |
2、 农村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 第33页 |
3、 农村贫困人口的群体分布 | 第33页 |
(二) 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 | 第33-36页 |
1、 制度的缺乏 | 第33-34页 |
2、 文化的匮乏 | 第34-35页 |
3、 教育资源的匮乏 | 第35页 |
4、 医疗卫生保障的缺乏 | 第35-36页 |
(三)中国农村贫困产生的影响 | 第36-38页 |
1、 对环境影响 | 第36-37页 |
2、 对经济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五 当代中国防治贫困的战略选择与基本对策 | 第38-44页 |
(一) 中国城市反贫困战略选择与基本对策 | 第38-40页 |
1、 完善贫困标准检测体系 | 第38页 |
2、 发展城市经济,合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 第38页 |
3、 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 | 第38-39页 |
4、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低保覆盖面 | 第39页 |
5、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破城市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恶性循环,促进就业 | 第39页 |
6、 多渠道地防治和遏制贫困,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贫困治理创造条件 | 第39-40页 |
(二) 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与基本对策 | 第40-41页 |
1、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 第40页 |
2、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40页 |
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 第40-41页 |
4、 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 | 第41页 |
(三) 中国城乡反贫困整体战略选择与基本对策 | 第41-44页 |
1、 用面向家庭的反贫方法来取代面向地区的反贫方法 | 第41页 |
2、 培育公平的教育体系 | 第41-42页 |
3、 培育公平的医疗体系 | 第42-43页 |
4、 改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