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4页 |
1.1.1 地下水砷污染事故 | 第10-11页 |
1.1.2 饮用水砷毒性与人体健康 | 第11-12页 |
1.1.3 砷的 MCL 及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 饮用水除砷技术及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1 除砷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2.1 生产性试验 | 第19-24页 |
2.1.1 试验原水 | 第19-20页 |
2.1.2 除砷工艺机理及试验流程 | 第20-21页 |
2.1.3 试验装置及材料 | 第21-22页 |
2.1.4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2 小试试验 | 第24-28页 |
2.2.1 试验原水 | 第24页 |
2.2.2 试验装置及材料 | 第24-25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第3章 地下水除砷生产性试验 | 第28-37页 |
3.1 试验运行情况 | 第28页 |
3.2 试验参数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28-36页 |
3.2.1 不同滤料组合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不同药剂投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30-34页 |
3.2.3 pH 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4 过滤周期的确定 | 第35页 |
3.2.5 进水砷浓度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3.2.6 进水浊度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地下水除砷小试试验 | 第37-47页 |
4.1 试验运行情况 | 第37-38页 |
4.2 原水水质参数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38-46页 |
4.2.1 原水铁锰含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38-41页 |
4.2.2 原水 Si 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3 原水 HPO_4~(2-)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4 原水 Cl-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4.2.5 原水 SO_4~(2-)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6 出水水质情况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除砷 BP 神经网络数学模型 | 第47-69页 |
5.1 BP 神经网络理论 | 第47-48页 |
5.2 除砷 BP 神经网络建模 | 第48-52页 |
5.2.1 建模思想 | 第48-49页 |
5.2.2 数据的筛选与样本集划分 | 第49页 |
5.2.3 应用 Matlab 建立 BP 神经网络模型 | 第49-51页 |
5.2.4 训练模型的选取 | 第51-52页 |
5.3 出水砷模型模拟结果 | 第52-64页 |
5.3.1 第一类模型 | 第52-60页 |
5.3.2 第二类模型 | 第60-64页 |
5.4 投药量模型模拟结果 | 第64-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除砷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 | 第69-79页 |
6.1 井群 SCADA 系统 | 第70-72页 |
6.2 水厂 DCS 系统 | 第72-73页 |
6.3 除砷自控加药系统的设计 | 第73-78页 |
6.3.1 系统设计目标及算法选型 | 第74-75页 |
6.3.2 系统控制方法 | 第75-76页 |
6.3.3 设备选型 | 第76-77页 |
6.3.4 控制平台的选择 | 第77-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 Ⅰ 出水砷模型求解部分原程序 | 第86-87页 |
附录 Ⅱ 投药量模型求解部分原程序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