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的高等教育研究(1937-1945)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原因 | 第11-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一) 抗日战争 | 第13-14页 |
(二) 抗日根据地 | 第14页 |
(三) 高等教育 | 第14-16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 主要成果 | 第16-20页 |
(三) 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二) 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21页 |
(三) 系统研究法 | 第21-22页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22-23页 |
(一) 创新点 | 第22页 |
(二) 难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抗日根据地兴办高等教育的背景 | 第23-48页 |
第一节 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共创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 第23-29页 |
一、通过教育培养干部与人才 | 第24-26页 |
二、发展教育的作用与经验 | 第26-29页 |
第二节 适应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 第29-41页 |
一、肩负领导抗战使命 | 第29-31页 |
二、解决干部短缺及本领恐慌问题 | 第31-36页 |
三、提高文化水平 | 第36-39页 |
四、坚持持久抗战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 第41-45页 |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认识 | 第41-42页 |
二、反对教条主义 | 第42-44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建设核心内容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需要 | 第45-48页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提出 | 第46页 |
二、推进新文化的建设 | 第46-48页 |
第二章 抗日根据地高等教育的兴办与发展 | 第48-85页 |
第一节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陕北的高等院校 | 第48-67页 |
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 第48-53页 |
二、陕北公学 | 第53-56页 |
三、鲁迅艺术文学院 | 第56-58页 |
四、延安自然科学院 | 第58-61页 |
五、中国女子大学 | 第61-63页 |
六、中国医科大学 | 第63-65页 |
七、马列学院 | 第65-66页 |
八、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 | 第66-67页 |
九、八路军军政学院 | 第67页 |
第二节 整风运动后陕北高等院校的改组 | 第67-77页 |
一、中共中央党校 | 第68-75页 |
二、延安大学 | 第75-77页 |
第三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高等院校 | 第77-85页 |
一、华北联合大学 | 第77-79页 |
二、江淮大学 | 第79-80页 |
三、雪枫军政大学 | 第80-82页 |
四、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 | 第82页 |
五、抗战建国学院 | 第82-83页 |
六、晋西北抗战学院 | 第83-85页 |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构成 | 第85-111页 |
第一节 教育方针 | 第85-90页 |
一、理论联系实际 | 第85-87页 |
二、为抗战救国服务 | 第87-90页 |
第二节 课程与教材 | 第90-93页 |
一、课程 | 第90-92页 |
二、教材 | 第92-93页 |
第三节 教员与学员 | 第93-96页 |
一、教员 | 第94-95页 |
二、学员 | 第95-96页 |
第四节 教学特点 | 第96-111页 |
一、领导干部授课 | 第96-103页 |
二、强化政治教育 | 第103-104页 |
三、采用少而精、重点讲授与启发教学的教学原则 | 第104-105页 |
四、勤俭办学 | 第105-108页 |
五、干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 | 第108-111页 |
第四章 对抗日根据地高等教育的评价 | 第111-132页 |
第一节 主要成绩 | 第111-128页 |
一、培养了大量干部与人才 | 第111-115页 |
二、促进了抗日斗争与根据地建设 | 第115-125页 |
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基础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局限性 | 第128-132页 |
一、学制短 | 第128-129页 |
二、院系设置简单 | 第129页 |
三、课程设置不系统 | 第129-130页 |
四、办学条件差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抗日根据地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 | 第132-151页 |
第一节 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 | 第132-143页 |
一、中央部署 | 第132-133页 |
二、领导干部论述 | 第133-134页 |
三、参与具体事务工作 | 第134-143页 |
第二节 围绕抗战办教育 | 第143-148页 |
一、制定了与抗日战争相适应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 第143-146页 |
二、紧紧围绕抗日办学 | 第146-148页 |
第三节 注重教员队伍建设 | 第148-151页 |
一、多方聘用教员 | 第148页 |
二、生活上关心照顾教员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