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8页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8-23页 |
一、传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20页 |
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 | 第23-25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列宁的合作经济思想 | 第25-28页 |
一、列宁合作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二、列宁合作经济思想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指导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合作经济思想 | 第28-33页 |
一、毛泽东的合作经济思想 | 第28-29页 |
二、邓小平的农业合作社思想 | 第29-30页 |
三、江泽民的农村合作经济思想 | 第30-31页 |
四、胡锦涛的农村合作经济思想 | 第31页 |
五、习近平的农村合作经济思想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 第33-43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33-36页 |
一、20 世纪 50-70 年代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 第33-35页 |
二、20 世纪 80-90 年代的合作经济组织 | 第35-36页 |
三、21 世纪初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发展 | 第36页 |
第二节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取得的成效 | 第36-43页 |
一、规模数量不断增加 | 第37页 |
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 第37-38页 |
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 | 第38-39页 |
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 第39-40页 |
五、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 第40-41页 |
六、风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一、总体规模小,发展不平衡、行业分布不合理 | 第43-44页 |
二、融资渠道有限 | 第44-45页 |
三、产品附加值低 | 第45页 |
四、技术推广不到位 | 第45-46页 |
五、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46-47页 |
六、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8-53页 |
一、法律政策不完善 | 第48-49页 |
二、组织发展动力不足 | 第49-50页 |
三、社员对合作社认知程度低 | 第50-51页 |
四、人才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思考 | 第53-63页 |
第一节 推进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53-55页 |
一、国家适度帮助原则 | 第53页 |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 第53-54页 |
三、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原则 | 第54页 |
四、坚持渐进和稳固发展的原则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发挥政府作用 | 第55-56页 |
一、明晰产权 | 第55页 |
二、规范、扶持相应的配套设置 | 第55-56页 |
三、资金保障和税收优惠 | 第56页 |
四、放宽市场活动范围 | 第56页 |
第三节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 第56-58页 |
一、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 第56-57页 |
二、推进绿色化生产 | 第57页 |
三、因地制宜发展 | 第57页 |
四、发展订单农业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健全内部管理 | 第58-60页 |
一、完善决策机制 | 第58页 |
二、健全内部激励机制 | 第58-59页 |
三、健全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 | 第59页 |
四、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 第59页 |
五、强化内部监督 | 第59-60页 |
第五节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 | 第60页 |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 第60页 |
二、提高农民主体地位 | 第60页 |
第六节 创建健康组织文化环境 | 第60-63页 |
一、加强组织内部文化建设 | 第60-61页 |
二、建立人才管理体制 | 第61-62页 |
三、完善教育体系 | 第62-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