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实验研究 | 第13-50页 |
实验研究一 PAP的提取和分析 | 第13-18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13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13页 |
1.1.3 实验方法 | 第13-15页 |
1.2 结果 | 第15-16页 |
1.3 讨论 | 第16-17页 |
1.4 小结 | 第17-18页 |
实验研究二 Cd染毒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指标确定 | 第18-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2.1.2 主要试剂与溶液 | 第1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 结果 | 第21-25页 |
2.3 讨论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实验研究三 PAP对Cd致小鼠胸腺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7-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3.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27-29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3.1.5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3.2 结果 | 第34-45页 |
3.2.1 小鼠一般情况 | 第34页 |
3.2.2 小鼠体重 | 第34-36页 |
3.2.3 小鼠胸腺相对质量 | 第36-37页 |
3.2.4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生存率 | 第37-38页 |
3.2.5 小鼠胸腺GSH-px及MDA含量检测 | 第38-40页 |
3.2.6 小鼠胸腺HE染色 | 第40-41页 |
3.2.7 小鼠胸腺Fa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 第41-42页 |
3.2.8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CD4、CD8分子双阳性率检测 | 第42-44页 |
3.2.9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bcl-2、bax蛋白水平测定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49页 |
3.3.1 小鼠体重的改变 | 第45页 |
3.3.2 小鼠胸腺相对质量和组织病理的改变 | 第45-46页 |
3.3.3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生存率的改变 | 第46页 |
3.3.4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CD分子表达水平的改变 | 第46-47页 |
3.3.5 小鼠胸腺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 | 第47-48页 |
3.3.6 小鼠胸腺凋亡相关蛋白的改变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页 |
蕨麻的开发和应用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文献综述 | 第55-70页 |
文献综述一 蕨麻及其PAP的药用研究进展 | 第55-61页 |
1.1 中药蕨麻概述 | 第55页 |
1.2 蕨麻成分及PAP研究 | 第55-56页 |
1.3 蕨麻和PAP的药理作用 | 第56-58页 |
1.4 蕨麻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和分析鉴定 | 第58-59页 |
1.5 蕨麻的配伍和临床应用 | 第59-60页 |
1.6 蕨麻制剂和蕨麻提取物应用 | 第60-61页 |
文献综述二 Cd的污染现状及危害性的研究进展 | 第61-66页 |
2.1 Cd的一般理化性质及污染现状 | 第61页 |
2.2 Cd的危害及毒性作用机制 | 第61-63页 |
2.2.1 Cd的一般毒性 | 第61-62页 |
2.2.2 Cd对动物的主要毒性 | 第62-63页 |
2.2.3 Cd的毒性机制 | 第63页 |
2.3 Cd毒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3-64页 |
2.4 Cd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 第64-65页 |
2.4.1 Cd对免疫系统的抑制 | 第64页 |
2.4.2 Cd的免疫毒性机制 | 第64-65页 |
2.5 Cd的一般防护和中医药防护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