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特性和基因表达谱研究 | 第10-50页 |
1.1 前言 | 第10-13页 |
1.1.1 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11页 |
1.1.2 细菌L-型形成机制研究 | 第11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1.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材料与方法 | 第13-26页 |
1.2.1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13-14页 |
1.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14-15页 |
1.2.3 菌株和质粒 | 第15页 |
1.2.4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1.2.5 主要试验方法 | 第15-26页 |
1.3 结果 | 第26-44页 |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模型的成功建立 | 第26-27页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生物物理特性研究结果 | 第27页 |
1.3.3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菌落形成中细菌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 | 第27-28页 |
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嵌入式生长观察和zeta电位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1.3.5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增殖特征观察结果 | 第29-31页 |
1.3.6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溶血特性研究结果 | 第31页 |
1.3.7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与野生型药物敏感特性对比 | 第31-33页 |
1.3.8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致小鼠皮下感染的研究结果 | 第33-35页 |
1.3.9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形成过程中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 第35-44页 |
1.4 讨论 | 第44-49页 |
1.5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1.5.1 结论 | 第49页 |
1.5.2 展望 | 第49-50页 |
第二章 荧光报告基因标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及野生型毒力研究的影响 | 第50-58页 |
2.1 前言 | 第5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2.2.1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2.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51页 |
2.2.3 菌株和质粒 | 第51-52页 |
2.2.4 主要试验方法 | 第52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52-57页 |
2.3.1 荧光报告标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菌落和生长方式研究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2 荧光报告标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毒力研究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3 荧光报告标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毒力研究的影响 | 第54-57页 |
2.4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