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大豆的营养成分 | 第10-12页 |
1.1.1 蛋白质 | 第10页 |
1.1.2 脂肪 | 第10-11页 |
1.1.3 矿物质与维生素 | 第11页 |
1.1.4 大豆异黄酮 | 第11页 |
1.1.5 大豆皂苷 | 第11-12页 |
1.1.6 大豆低聚糖 | 第12页 |
1.2 大豆的保健功能 | 第12-13页 |
1.2.1 防治心血管疾病 | 第12页 |
1.2.2 预防骨质疏松症 | 第12-13页 |
1.2.3 降低血清胆固醇 | 第13页 |
1.2.4 预防患癌症风险 | 第13页 |
1.2.5 增强大脑和神经系统 | 第13页 |
1.3 植物化合物的概述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植物化合物概述 | 第13-14页 |
1.3.2 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类 | 第14-15页 |
1.3.3 大豆多酚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4 大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多酚分离纯化 | 第16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实践意义 | 第16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大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18-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18页 |
2.1.2 方法 | 第18-20页 |
2.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2.2.1 大豆总蛋白和水溶性蛋白含量分析 | 第20-21页 |
2.2.2 大豆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21-25页 |
2.2.3 18个大豆品种的脂肪含量分析 | 第25页 |
2.2.4 18个大豆品种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大豆的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28-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3.1.2 方法 | 第28-30页 |
3.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大豆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析 | 第30-31页 |
3.2.2 抗氧化能力与多酚、黄酮及酚类化合物的关系分析 | 第31-32页 |
3.3 讨论 | 第32-33页 |
3.3.1 不同品种大豆总酚及其组成之间的差异 | 第32-33页 |
3.3.2 大豆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和黄酮含量的关系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大豆酚类物质的组成成分分析 | 第34-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4.1.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4.1.2 方法 | 第35-36页 |
4.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4.2.1 大豆的酚酸分布 | 第36-37页 |
4.2.2 大豆四种酚酸形态中酚酸的组成和含量 | 第37-39页 |
4.2.3 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分析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大豆多酚的分离纯化 | 第42-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5.1.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5.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5.2 结果 | 第45-50页 |
5.2.1 不同的大孔树脂对横山老黑豆多酚吸附和解吸效果 | 第45-46页 |
5.2.2 静态吸附、解吸结果 | 第46-47页 |
5.2.3 样品浓度对NKA-9大孔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5.2.4 上样流速对大孔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5.2.5 横山老黑豆酚酸、异黄酮及单体组成 | 第48-50页 |
5.3 讨论 | 第50-51页 |
5.3.1 不同的大孔树脂对酚类物质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0页 |
5.3.2 样品浓度和上样流速对大孔树脂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3 横山老黑豆酚类物质组成 | 第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