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离子液体对人肝癌细胞HepG2活性氧水平和斑马鱼的毒性影响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离子液体简介第11-14页
        1.1.1 离子液体的分类第11页
        1.1.2 离子液体的性质第11-13页
        1.1.3 离子液体的应用第13-14页
    1.2 离子液体的毒性影响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1 离子液体对细胞的毒性影响第14-15页
        1.2.2 离子液体对微生物的毒性影响第15-16页
        1.2.3 离子液体对植物的毒性影响第16页
        1.2.4 离子液体对动物的毒性影响第16页
    1.3 研究背景、意义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离子液体[BMIM]BF_4诱导人类肝癌细胞HepG2细胞过量活性氧产生的机理研究第19-35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9-25页
        2.2.1 主要试剂与配置第19-20页
        2.2.2 细胞培养第20-21页
        2.2.3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及IC_(50)的测定第21页
        2.2.4 不同类型活性氧的测定第21-23页
        2.2.5 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第23-25页
    2.3 结果第25-32页
        2.3.1 [BMIM]BF_4抑制HepG2细胞增殖第25-26页
        2.3.2 [BMIM]BF_4诱导HepG2细胞活性氧水平升高第26-30页
        2.3.3 [BMIM]BF_4诱导HepG2细胞氧化应激基因表达升高第30-32页
    2.4 分析与讨论第32-34页
    2.5 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离子液体[DENMIM]Cl在斑马鱼体内的分布累积与代谢过程第35-47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3.2.1 主要试剂第36页
        3.2.2 斑马鱼饲养和胚胎收集第36页
        3.2.3 斑马鱼幼鱼暴露实验第36页
        3.2.4 斑马鱼幼鱼代谢与净化第36-37页
        3.2.5 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第37页
    3.3 结果第37-44页
        3.3.1 [DENMIM]Cl在斑马鱼体内的吸收与分布第37-41页
        3.3.2 [DENMIM]Cl在斑马鱼幼鱼体内的代谢过程第41-43页
        3.3.3 [DENMIM]Cl在斑马鱼胚胎内的代谢过程第43-44页
    3.4 分析及讨论第44-46页
    3.5 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离子液体 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干扰效应第47-63页
    4.1 引言第47-4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8-52页
        4.2.1 主要试剂第48页
        4.2.2 试验用鱼及饲养条件第48页
        4.2.3 实验设计第48-49页
        4.2.4 毒理学终点生长因子体长和体重的测定第49页
        4.2.5 斑马鱼甲状腺激素含量的测定第49-50页
        4.2.6 HPT轴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第50-52页
    4.3 结果第52-57页
        4.3.1 [BMIM]BF_4对斑马鱼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2-53页
        4.3.2 [BMIM]BF_4对斑马幼鱼体内T3,T4水平的影响第53-54页
        4.3.3 [BMIM]BF_4对斑马幼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基因干扰影响第54-57页
    4.4 分析与讨论第57-62页
    4.5 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和研究展望第63-66页
    5.1 主要结论第63-64页
        5.1.1 [BMIM]BF_4造成HepG2的细胞毒性并诱导氧化应激反应第63页
        5.1.2 [DENMIM]Cl可在斑马鱼幼鱼不同组织器官发生累积分布与代谢第63-64页
        5.1.3 [BMIM]BF_4造成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紊乱第64页
    5.2 创新之处第64-65页
    5.3 研究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第78-79页
附录Ⅰ 文中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第79-80页
附录Ⅱ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acillus litoralis C44 α-L-鼠李糖苷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半导体胶体量子点荧光的多孔硅光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