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 第15-17页 |
2.1.1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治理 | 第15-17页 |
2.2 公众态度 | 第17-18页 |
2.2.1 公众态度 | 第17页 |
2.2.2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态度表达的新特点 | 第17-18页 |
2.3 城市道路拥堵收费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2.3.1 拥堵收费 | 第18页 |
2.3.2 城市道路拥堵收费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3.3 城市道路拥堵收费公众态度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城市道路拥堵收费的公众态度及关注点——基于新浪微博内容分析 | 第23-31页 |
3.1 微博传播 | 第23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3-24页 |
3.2.1 样本选择和编码归类 | 第23页 |
3.2.2 研究内容主题 | 第23-24页 |
3.3 数据分析与检验 | 第24-27页 |
3.3.1 对拥堵收费的关注趋势 | 第24-25页 |
3.3.2 微博主体类型及微博类型分析 | 第25-26页 |
3.3.3 微博主题分析 | 第26-27页 |
3.4 公众情绪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3.4.1 公众态度分析 | 第27-28页 |
3.4.2 公众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28-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城市道路拥堵收费公众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54页 |
4.1 SEM的原理和构建步骤 | 第31-32页 |
4.2 预调查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2-37页 |
4.2.1 预调研 | 第32-33页 |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3-35页 |
4.2.3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4.2.4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36-37页 |
4.3 调查问卷的发布与回收 | 第37页 |
4.4 样本统计分析 | 第37-48页 |
4.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40页 |
4.4.2 描述性交叉分析 | 第40-48页 |
4.5 结构模型检验和假设检验 | 第48-53页 |
4.5.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8-49页 |
4.5.2 正态分布检验 | 第49-50页 |
4.5.3 参数估计与适配指数 | 第50-51页 |
4.5.4 结构模型检验及假设检验 | 第51-52页 |
4.5.5 拥堵收费政策公众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54-59页 |
5.1 改善城市道路拥堵收费公众态度政策建议 | 第54-55页 |
5.1.1 公平的政策设计 | 第54-55页 |
5.1.2 保证公众参与途径 | 第55页 |
5.1.3 政策收入的公正合理分配 | 第55页 |
5.2 我国实施城市道路拥堵收费政策注意事项 | 第55-59页 |
5.2.1 政策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 | 第56页 |
5.2.2 政策的实施细则 | 第56页 |
5.2.3 完善的配套保障措施 | 第56-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