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管材液压成形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12-15页 |
1.2.1 液压成形技术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2 液压成形技术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3 液压成形常见的缺陷 | 第14-15页 |
1.3 管材液压成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9页 |
1.3.1 液压成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液压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4 汽车桥壳液压成形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预成形管坯液压胀形工艺及有限元理论简介 | 第21-30页 |
2.1 预成形管坯简介 | 第21-22页 |
2.2 预成形管坯液压胀形工艺及应力应变分析 | 第22-24页 |
2.2.1 预成形管坯液压成形工艺过程 | 第22-23页 |
2.2.2 管坯胀形区应力应变分析 | 第23-24页 |
2.3 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理论 | 第24-27页 |
2.3.1 物体的构型及运动描述 | 第24-25页 |
2.3.2 弹塑性本构方程 | 第25-27页 |
2.3.3 虚功方程 | 第27页 |
2.4 液压胀形软件简介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第一次液压胀形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30-44页 |
3.1 预成形管坯数值模拟的参数设置及胀裂判断依据 | 第30-33页 |
3.1.1 接触问题处理 | 第30-31页 |
3.1.2 材料属性参数 | 第31-32页 |
3.1.3 管坯与成形模具之间的摩擦系数 | 第32页 |
3.1.4 液压胀形管坯胀裂的判断依据 | 第32-33页 |
3.2 第一次液压胀形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3-36页 |
3.2.1 有限元模型 | 第33-34页 |
3.2.2 网格划分 | 第34页 |
3.2.3 加载和边界条件问题 | 第34-36页 |
3.3 典型加载路径下液压胀形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3.3.1 第一次液压胀形加载路径 | 第36-37页 |
3.3.2 管坯保压前壁厚分析 | 第37-39页 |
3.3.3 管坯保压后壁厚分布和成形性分析 | 第39-41页 |
3.3.4 应力和应变分析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第二次液压胀形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44-56页 |
4.1 第二次液压胀形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4.1.1 有限元模型 | 第44页 |
4.1.2 网格划分 | 第44-45页 |
4.1.3 加载和边界条件问题 | 第45-46页 |
4.2 典型加载路径下液压胀形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4.2.1 第二次液压胀形加载路径 | 第46-47页 |
4.2.2 管坯保压前壁厚分析 | 第47-48页 |
4.2.3 管坯保压后壁厚分布和成形性分析 | 第48-51页 |
4.2.4 应力和应变分析 | 第51-52页 |
4.3 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轴向进给量对预成形管坯壁厚的影响分析 | 第56-66页 |
5.1 轴向进给量对第一次液压胀形管坯壁厚的影响 | 第56-59页 |
5.1.1 第一次胀形后管坯壁厚分析 | 第56-58页 |
5.1.2 第一次胀形后管坯减薄率分析 | 第58-59页 |
5.2 轴向进给量对第二次液压胀形管坯壁厚的影响 | 第59-65页 |
5.2.1 第二次胀形后管坯成形性分析 | 第59-60页 |
5.2.2 第二次胀形后管坯壁厚和减薄率分析 | 第60-64页 |
5.2.3 等效应力分析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预成型管坯液压胀形试验 | 第66-72页 |
6.1 液压胀形试验 | 第66-68页 |
6.1.1 预成形专用液压机 | 第66-67页 |
6.1.2 液压胀形过程简介 | 第67-68页 |
6.2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68-71页 |
6.2.1 第一次液压胀形试验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6.2.2 第二次液压胀形试验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