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概述 | 第11-15页 |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11-13页 |
1.1.1 刑满释放人员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本文对刑满释放人员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12页 |
1.1.3 复归社会的含义 | 第12-13页 |
1.1.4 本文对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页 |
1.2 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1 增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继续社会化 | 第13-14页 |
1.2.2 巩固监管改造效果,推进刑罚功效的发挥 | 第14页 |
1.2.3 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 第14-15页 |
2 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基本状况 | 第15-28页 |
2.1 刑满释放人员的基本状况 | 第15-16页 |
2.2 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保护状况 | 第16-23页 |
2.2.1 刑满释放人员与社会衔接的情况 | 第16-20页 |
2.2.2 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状况 | 第20-21页 |
2.2.3 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状况 | 第21-23页 |
2.3 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犯状况 | 第23-28页 |
2.3.1 全国再犯状况的统计 | 第23-24页 |
2.3.2 部分省市监狱的再犯状况统计 | 第24-26页 |
2.3.3 再犯罪的具体状况 | 第26-28页 |
3 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的因素分析 | 第28-39页 |
3.1 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的社会因素 | 第28-31页 |
3.1.1 社会变革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2 标签效应 | 第29-30页 |
3.1.3 非正式社会控制纽带关系薄弱 | 第30-31页 |
3.1.4 社会力量在帮教保护中参与不足 | 第31页 |
3.2 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的法律和制度因素 | 第31-34页 |
3.2.1 法律法规中存在“不合理”的排斥性规定 | 第31-32页 |
3.2.2 监所行刑制度和实践的缺陷 | 第32-33页 |
3.2.3 复归保护制度的不完善 | 第33-34页 |
3.3 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的个人因素 | 第34-39页 |
3.3.1 刑满释放人员的个人状况 | 第34-36页 |
3.3.2 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因素 | 第36-39页 |
4 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完善 | 第39-52页 |
4.1 境外复归保护制度的特点 | 第39-42页 |
4.1.1 复归保护制度的立法化 | 第39页 |
4.1.2 复归保护主体的专门化 | 第39-40页 |
4.1.3 复归保护程序的完整性 | 第40-41页 |
4.1.4 复归保护内容的全面性 | 第41页 |
4.1.5 复归保护方式的科学性 | 第41-42页 |
4.1.6 复归保护力量的社会性 | 第42页 |
4.2 借鉴基础上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的完善建议 | 第42-52页 |
4.2.1 完善监管刑事政策,健全复归保护法律和制度 | 第42-45页 |
4.2.2 改革监狱管理体制,做好狱内监管工作 | 第45-48页 |
4.2.3 做好释后保护工作,为顺利复归铺垫“最后一公里”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A 刑释再犯者个人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55-5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