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部分 阿巴卡韦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13-7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抗HIV病毒药物市场与需求 | 第13-14页 |
1.2 抗艾滋病药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AIDS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 | 第15页 |
1.2.2 逆转录酶抑制剂 | 第15-18页 |
1.2.3 蛋白酶抑制剂(PIS) | 第18-19页 |
1.2.4 联合用药 | 第19页 |
1.3 阿巴卡韦的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 | 第19-23页 |
1.3.1 阿巴卡韦药效学 | 第20-21页 |
1.3.2 阿巴卡韦的药代动力学 | 第21-22页 |
1.3.3 阿巴卡韦的治疗效果 | 第22页 |
1.3.4 阿巴卡韦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25-33页 |
2.1 阿巴卡韦合成综述 | 第25-30页 |
2.1.1 经(1S,4R)-4-羟基-2-环戊烯-1-甲醇合成阿巴卡韦 | 第25-26页 |
2.1.2 经(1R,2R)-2-羟基-3-环戊烯-1-甲醇合成阿巴卡韦 | 第26-28页 |
2.1.3 经(1S,4R)-4-氨基-2-环戊烯-1-甲醇合成阿巴卡韦 | 第28-30页 |
2.2 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30-33页 |
2.2.1 (1S,4R)-4-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路线评价与选择 | 第30-31页 |
2.2.2 2-氨基-4,6-二氯-5-甲酰氨基嘧啶的合成路线评价与选择 | 第31页 |
2.2.3 阿巴卡韦的合成路线评价与选择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55页 |
3.1 4-氨基-2-环戊烯-1-甲酸甲酯盐酸盐的合成 | 第33-35页 |
3.1.1 方法分析 | 第33页 |
3.1.2 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3.1.3 产物分析 | 第35页 |
3.2 4-乙酰氨基-2-环戊烯-1-甲酸甲酯的合成 | 第35-38页 |
3.2.1 保护基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2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3 最终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37页 |
3.2.4 产物分析 | 第37-38页 |
3.3 4-乙酰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 | 第38-40页 |
3.3.1 还原剂的选择 | 第38页 |
3.3.2 以无水四氢呋喃为反应介质 | 第38-39页 |
3.3.3 以甲醇为反应介质 | 第39页 |
3.3.4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3.4 4-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 | 第40-41页 |
3.4.1 碱性水解 | 第40-41页 |
3.4.2 酸性水解 | 第41页 |
3.4.3 两种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 第41页 |
3.5 4-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拆分 | 第41-43页 |
3.5.1 以酒石酸为拆分剂 | 第42-43页 |
3.5.2 以扁桃酸为拆分剂 | 第43页 |
3.5.3 以二苯甲酰酒石酸为拆分剂 | 第43页 |
3.6 4,6-二氯-2,5-二(二甲氨亚甲氨基)嘧啶的合成 | 第43-47页 |
3.6.1 方法分析 | 第44-45页 |
3.6.2 酰胺的选择 | 第45页 |
3.6.3 氯化试剂的选择 | 第45-47页 |
3.6.4 产物分析 | 第47页 |
3.7 2-氨基-4,6-二氯-5-二甲酰亚甲氨基嘧啶的合成 | 第47-49页 |
3.7.1 无机酸水解 | 第48页 |
3.7.2 有机酸水解 | 第48页 |
3.7.3 两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48-49页 |
3.7.4 无机酸水解中反应原料对反应的影响 | 第49页 |
3.7.5 产物分析 | 第49页 |
3.8 2-氨基-4,6-二氯-5-甲酰氨基嘧啶的合成 | 第49-51页 |
3.8.1 无机酸水解 | 第50页 |
3.8.2 有机酸水解 | 第50页 |
3.8.3 两种方法比较 | 第50页 |
3.8.4 产物分析 | 第50-51页 |
3.9 (1S,4R)-4-[(2-氨基-6-氯-5-甲酰氨基-4-嘧啶)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 | 第51-52页 |
3.9.1 投料比的确定 | 第51-52页 |
3.10 (1S,4R)-4-(2-氨基-6-氯-9H-嘌呤-9-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 | 第52-53页 |
3.10.1 反应条件及所得结果 | 第53页 |
3.10.2 产物分析 | 第53页 |
3.11 阿巴卡韦的合成 | 第53-55页 |
3.11.1 方法分析 | 第54页 |
3.11.2 产物分析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实验部分 | 第57-71页 |
5.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5.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7-58页 |
5.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8页 |
5.2 4-氨基-2-环戊烯-1-甲酸甲酯盐酸盐的合成 | 第58-59页 |
5.2.1 实验操作 | 第58-59页 |
5.2.2 实验现象与操作要点 | 第59页 |
5.3 4-乙酰氨基-2-环戊烯-1-甲酸甲酯的合成 | 第59-61页 |
5.3.1 以吡啶为催化剂 | 第59-60页 |
5.3.2 以三乙胺为催化剂 | 第60-61页 |
5.4 4-乙酰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 | 第61-62页 |
5.4.1 以无水四氢呋喃为反应介质 | 第61页 |
5.4.2 以甲醇为反应介质 | 第61-62页 |
5.5 4-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 | 第62-63页 |
5.5.1 碱性水解 | 第62页 |
5.5.2 酸性水解 | 第62-63页 |
5.6 4-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拆分 | 第63-65页 |
5.6.1 以酒石酸为拆分剂 | 第63-64页 |
5.6.2 以扁桃酸为拆分剂 | 第64页 |
5.6.3 以二苯甲酰酒石酸为拆分剂 | 第64-65页 |
5.7 4,6-二氯-2,5-二(二甲氨亚甲氨基)嘧啶的合成 | 第65-66页 |
5.7.1 以氯化亚砜为氯化试剂 | 第65页 |
5.7.2 以三氯氧磷为氯化试剂 | 第65-66页 |
5.8 4,6-二氯-5-二甲酰亚甲氨基-2-氨基嘧啶的合成 | 第66-67页 |
5.8.1 实验操作 | 第66页 |
5.8.2 实验现象与操作要点 | 第66-67页 |
5.9 2-氨基-4,6-二氯-5-甲酰氨基嘧啶的合成 | 第67页 |
5.9.1 实验操作 | 第67页 |
5.9.2 实验现象与操作要点 | 第67页 |
5.10 (1S,4R)-4-[(2-氨基-6-氯-5-甲酰氨基-4-嘧啶)氨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 | 第67-68页 |
5.10.1 实验操作 | 第67页 |
5.10.2 实验现象与操作要点 | 第67-68页 |
5.11 (1S,4R)-4-(2-氨基-6-氯-9H-嘌呤-9-基)-2-环戊烯-1-甲醇的合成 | 第68页 |
5.11.1 实验操作 | 第68页 |
5.11.2 实验现象与操作要点 | 第68页 |
5.12 阿巴卡韦的合成 | 第68-71页 |
5.12.1 实验操作 | 第68-69页 |
5.12.2 实验现象与操作要点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第二部分 喹烯酮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75-10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5-81页 |
1.1 喹烯酮简介 | 第75-76页 |
1.2 喹烯酮的作用机理 | 第76页 |
1.3 喹烯酮药代动力学 | 第76页 |
1.4 喹烯酮的毒理作用 | 第76-77页 |
1.5 喹烯酮的药物残留和休药期 | 第77页 |
1.6 喹烯酮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 第77-79页 |
1.6.1 对仔猪增重的影响 | 第78页 |
1.6.2 对肉鸭生长的影响 | 第78页 |
1.6.3 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78页 |
1.6.4 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第78-79页 |
1.7 喹烯酮应用前景 | 第79页 |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79-81页 |
第二章 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81-85页 |
2.1 喹烯酮合成综述 | 第81-83页 |
2.1.1 苯并呋咱的合成综述 | 第81-82页 |
2.1.2 喹烯酮的合成综述 | 第82-83页 |
2.2 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83-8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3.1 苯并呋咱的合成 | 第85-86页 |
3.1.1 以聚乙二醇-1000(PEG-1000)为催化剂剂溶剂 | 第85页 |
3.1.2 以NaOH为催化剂 | 第85页 |
3.1.3 两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85-86页 |
3.1.4 最终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86页 |
3.1.5 产物分析 | 第86页 |
3.2 3-甲基-2-乙酰基-喹噁啉-1,4-二氧化物(MAQO)的合成 | 第86-88页 |
3.2.1 碱的确定 | 第86页 |
3.2.2 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86-88页 |
3.2.3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88页 |
3.2.4 产物分析 | 第88页 |
3.3 喹烯酮的合成 | 第88-91页 |
3.3.1 以三乙胺为碱进行反应 | 第89页 |
3.3.2 以NaOH为碱进行反应 | 第89页 |
3.3.3 以二乙胺为碱进行反应 | 第89页 |
3.3.4 产物分析 | 第89-91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实验部分 | 第93-99页 |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93-94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93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93-94页 |
5.2 苯并呋咱的合成 | 第94-95页 |
5.2.1 以PEG-1000为催化剂 | 第94页 |
5.2.2 以NaOH为催化剂 | 第94-95页 |
5.3 MAQO的合成 | 第95-96页 |
5.3.1 高温下以无水乙醇为溶剂 | 第95页 |
5.3.2 高温下以乙酰丙酮为溶剂 | 第95页 |
5.3.3 室温下以无水乙醇为溶剂 | 第95-96页 |
5.3.4 室温下以水为溶剂反应 | 第96页 |
5.4 喹烯酮的合成 | 第96-99页 |
5.4.1 以三乙胺为碱进行反应 | 第96-97页 |
5.4.2 以NaOH为碱进行反应 | 第97-98页 |
5.4.3 以二乙胺为碱进行反应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附录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1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11-112页 |
附件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