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观察 | 第8-17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8-10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8-9页 |
(二) 病例选择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 分组方法 | 第10页 |
(二) 治疗方案 | 第10页 |
(三) 观察内容 | 第10-11页 |
(四) 统计方法 | 第11-12页 |
三、一般资料 | 第12-13页 |
(一) 性别 | 第12页 |
(二) 年龄 | 第12页 |
(三) 病程 | 第12页 |
(四) 工作性质 | 第12-13页 |
(五) 生活习惯 | 第13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13-16页 |
(一)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6 | 第13页 |
(二)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情况比较,见表7 | 第13-14页 |
(三) 两组治疗前后伴随症状比较,见表8 | 第14页 |
(四)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1 和ANGⅡ浓度变化比较见表9 | 第14-15页 |
(五) 治疗组血浆ET-1 浓度变化和头痛指数变化的相关分析见表10 | 第15页 |
(六) 治疗组血浆ANGⅡ浓度变化和头痛指数变化的相关分析见表11 | 第15-16页 |
(七) 头痛与生活习惯、工作性质见表12 | 第16页 |
(八) 安全性评价 | 第16页 |
五、结论 | 第16-17页 |
讨论与体会 | 第17-28页 |
一、我们对紧张型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18页 |
(一) 感受外邪 | 第17页 |
(二) 情志内伤 | 第17页 |
(三) 饮食劳倦 | 第17-18页 |
(四) 局部劳损 | 第18页 |
二、治法分析 | 第18-20页 |
(一) 酸甘化阴 | 第18-19页 |
(二) 调整气血 | 第19页 |
(三) 升清降浊 | 第19页 |
(四) 祛风息风 | 第19-20页 |
三、西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 | 第20-22页 |
(一) 诊断与分类 | 第20页 |
(二) 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三) 治疗 | 第21-22页 |
四、方药分析 | 第22-26页 |
(一) 方义分析 | 第22-23页 |
(二) 用药特点 | 第23-25页 |
(三) 药理分析 | 第25-26页 |
五、疗效与机制分析 | 第26-27页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6页 |
(二) 疗效机制分析 | 第26-27页 |
六、预防与调摄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综述 | 第32-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详细摘要 | 第39-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