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伦理功能研究--重拾人类的精神家园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0.1 建筑与人 | 第7页 |
0.2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0.2.1 社会背景 | 第7-8页 |
0.2.2 理论背景 | 第8页 |
0.3 论文研究目的和价值 | 第8-9页 |
0.4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9-11页 |
第一章 建筑的伦理功能的相关研究 | 第11-24页 |
1.1 哲学基础 | 第11-15页 |
1.1.1 建筑的伦理功能 | 第11页 |
1.1.2 建筑现象学 | 第11-13页 |
1.1.3 建筑伦理功能与建筑现象学 | 第13-15页 |
1.2 安居:建筑形式与生活方式的互融 | 第15-22页 |
1.2.1 安居 | 第15-16页 |
1.2.2 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 | 第16-19页 |
1.2.3 建筑的责任 | 第19-22页 |
1.3 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改变中的中国人“存在”现状和问题 | 第24-40页 |
2.1 社会现状发展历程分析 | 第24-28页 |
2.1.1 简要的发展状况 | 第24-26页 |
2.1.2 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 第26-28页 |
2.2 安居的困境:淡漠的伦理功能 | 第28-33页 |
2.2.1 高层住宅与传统院落的落差 | 第28-30页 |
2.2.2 被平面广告遮蔽了的建筑 | 第30-31页 |
2.2.3 幸福感与归属感的评价 | 第31-33页 |
2.3 公共建筑:伦理功能的公共性 | 第33-39页 |
2.3.1 地标建筑热点建筑 | 第33-36页 |
2.3.2 模式转换的旧建筑 | 第36-38页 |
2.3.3 空间的隐喻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理想的安居 | 第40-53页 |
3.1 记忆:关于过去 | 第40-46页 |
3.1.1 记忆的家园 | 第40-43页 |
3.1.2 历史视角的记忆 | 第43-46页 |
3.2 理想:关于未来 | 第46-49页 |
3.3 理想为何会变:人和空间的进化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建筑的伦理功能缺失之根源 | 第53-68页 |
4.1 历史学方面历史链接的巨变错位 | 第53-60页 |
4.1.1 中国建筑中民族特质的由来 | 第53-56页 |
4.1.2 缺失的现代主义 | 第56-58页 |
4.1.3 历史文化根源 | 第58-60页 |
4.2 社会学方面对公众缺乏正确的引导 | 第60-65页 |
4.2.1 建筑师与各方面的原因 | 第60页 |
4.2.2 令公众迷惑的模仿和广告 | 第60-62页 |
4.2.3 政治经济学作用下的建筑评价 | 第62-63页 |
4.2.4 自发的误区 | 第63-65页 |
4.3 心理学方面心理回馈的忽视 | 第65-67页 |
4.3.1 设计与评论中环境自传的失败 | 第65-66页 |
4.3.2 被压制了的心声 | 第66-67页 |
4.3.3 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空白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1 重拾人类的精神家园 | 第68页 |
2 集众人之力而非一己之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