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桩间拱效应与桩板土压力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2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关于桩间土拱效应与合理桩间距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关于桩间挡板土压力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3 关于双排桩相互影响与桩排推力研究 | 第19-22页 |
1.2.4 关于桩间土拱时间效应的研究 | 第22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22-26页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2 抗滑桩桩间拱效应分析 | 第26-64页 |
2.1 土体中的成拱效应及分析 | 第26-31页 |
2.1.1 土拱效应与形成条件 | 第26-27页 |
2.1.2 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 | 第27-31页 |
2.2 桩间土拱形成机理分析 | 第31-40页 |
2.2.1 桩间土拱效应的形成 | 第31-32页 |
2.2.2 桩间成拱效应解析分析 | 第32-40页 |
2.3 平面条件桩间土拱效应分析 | 第40-51页 |
2.3.1 平面条件桩间土拱计算模型 | 第41-43页 |
2.3.2 平面条件合理桩间距与拱轴线 | 第43-47页 |
2.3.3 平面条件合理桩间距影响因素 | 第47-51页 |
2.4 三维条件桩间土拱效应分析 | 第51-56页 |
2.4.1 三维条件合理桩间距与拱轴线 | 第51-53页 |
2.4.2 三维条件合理桩间距影响因素 | 第53-56页 |
2.5 桩间岩体成拱效应分析 | 第56-63页 |
2.5.1 桩间岩体破坏形式与成拱效应 | 第56-58页 |
2.5.2 桩间岩拱拱轴线分析 | 第58-61页 |
2.5.3 岩拱与合理桩间距分析 | 第61-6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3 单排桩拱效应大型推力试验研究 | 第64-92页 |
3.1 大型试验研究目的 | 第64-65页 |
3.2 大型试验方案及布置 | 第65-78页 |
3.2.1 试验方案 | 第65-66页 |
3.2.2 试验相似性分析 | 第66-69页 |
3.2.3 试验装置及布置 | 第69-74页 |
3.2.4 推力荷载设计 | 第74-75页 |
3.2.5 试验步骤 | 第75-78页 |
3.3 试验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78-89页 |
3.3.1 填土内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3.3.2 桩板土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80-85页 |
3.3.3 桩间拱体作用厚度的测定 | 第85-88页 |
3.3.4 桩板土压力时效监测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4 桩间拱效应与挡板土压力分析 | 第92-100页 |
4.1 桩间拱效应与桩板传力机制 | 第92-93页 |
4.2 桩间挡板土压力计算分析 | 第93-94页 |
4.3 挡板土压力计算参数确定 | 第94-96页 |
4.4 不同挡板土压力计算方法比较 | 第96-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5 双排桩拱效应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第100-132页 |
5.1 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目的 | 第100-101页 |
5.2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 | 第101-114页 |
5.2.1 室内模型试验方案 | 第101-103页 |
5.2.2 模型相似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5.2.3 模型装置与制作 | 第105-112页 |
5.2.4 加载等级与桩间距设计 | 第112页 |
5.2.5 室内模型试验步骤 | 第112-114页 |
5.3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4-129页 |
5.3.1 悬臂桩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4-118页 |
5.3.2 埋入式桩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8-122页 |
5.3.3 双排桩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2-12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6 双排桩传力机制与桩排推力分析 | 第132-148页 |
6.1 拱效应与双排桩传力机制 | 第132-134页 |
6.1.1 桩列传力机制 | 第132页 |
6.1.2 主-被动拱传力机制 | 第132-133页 |
6.1.3 前-后主动拱传力模式 | 第133-134页 |
6.2 双排桩合理排间距分析 | 第134-136页 |
6.2.1 排间距下限值分析 | 第134-135页 |
6.2.2 合理排间距分析 | 第135-136页 |
6.3 双排桩各桩排推力分析 | 第136-146页 |
6.3.1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法 | 第137-140页 |
6.3.2 弹性地基系数法 | 第140-144页 |
6.3.3 基于模糊理论优化法 | 第144-1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8-150页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2页 |
附录 | 第16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6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