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0-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1.3.2 调查问卷法 | 第15页 |
| 1.3.3 案例研究法 | 第15页 |
| 1.4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1.5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城市社区议事机制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 2.1 城市社区议事机制的含义 | 第17-19页 |
| 2.1.1 城市社区 | 第17-18页 |
| 2.1.2 议事机制 | 第18页 |
| 2.1.3 城市社区议事机制的含义 | 第18-19页 |
| 2.2 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2.3 协商民主理论对城市社区议事机制建设的启示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上海城市社区议事机制建设及运作的现状 | 第22-30页 |
| 3.1 上海现有的城市社区议事机制及其运作 | 第22-24页 |
| 3.1.1 以社区居委会为主的议事参与主体 | 第22页 |
| 3.1.2 在群众最迫切需求中寻找议题 | 第22-23页 |
| 3.1.3 社区议事规则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 | 第23-24页 |
| 3.2 上海城市社区议事机制建设运行产生的功效 | 第24-30页 |
| 3.2.1 有效实现基层协商民主的途径 | 第24-25页 |
| 3.2.2 平衡各方利益 | 第25-26页 |
| 3.2.3 培育公民精神 | 第26-27页 |
| 3.2.4 促进公共决策合法性与科学性 | 第27-28页 |
| 3.2.5 监督公共权力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闵行区城市社区议事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0-37页 |
| 4.1 闵行区社区议事调研案例研究 | 第30-34页 |
| 4.1.1 案例一:虹桥居民半月谈议事会“小区喂养流浪猫的利与弊” | 第30-32页 |
| 4.1.2 案例二:古美市民会客厅议事会“小区树木修理” | 第32-34页 |
| 4.2 闵行区城市社区议事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4.2.1 议事平台责任主体不明 | 第34-35页 |
| 4.2.2 议事活动居民知晓度不高 | 第35页 |
| 4.2.3 议事参与者年龄结构单一 | 第35页 |
| 4.2.4 社区居民信任度不够 | 第35页 |
| 4.3 闵行区城市社区议事机制存有缺陷的原因 | 第35-37页 |
| 4.3.1 政府重视不够 | 第35-36页 |
| 4.3.2 宣传途径单一 | 第36页 |
| 4.3.3 与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 | 第36页 |
| 4.3.4 缺乏有力政策支撑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上海城市社区议事机制完善的对策建议 | 第37-40页 |
| 5.1 明确平台责任主体 | 第37页 |
| 5.2 引入媒体提升公众知晓度 | 第37-38页 |
| 5.3 运用网络加强议事参与度 | 第38页 |
| 5.4 对相关人员进行科学化培训 | 第38-39页 |
| 5.5 接受各方监督 | 第39页 |
| 5.6 创新议事形式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