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清音会”探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对象及论文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第11-14页 |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四、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承德清音会”概况 | 第16-31页 |
| 第一节 “承德清音会”释义 | 第16-19页 |
| 一、称谓 | 第16-17页 |
| 二、基本构成 | 第17-18页 |
| 三、对相关乐种影响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承德清音会”的生存背景 | 第19-23页 |
| 一、生态背景 | 第19-21页 |
| 二、音乐背景 | 第21-23页 |
| 第三节 “承德清音会”的历史与现状 | 第23-31页 |
| 一、发展历程 | 第23-28页 |
| 二、现状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承德清音会”音乐形态及艺术特征 | 第31-46页 |
| 第一节 “承德清音会”音乐形态分析 | 第31-43页 |
| 一、曲目 | 第31-32页 |
| 二、乐谱 | 第32-39页 |
| 三、乐队 | 第39-43页 |
| 第二节 “承德清音会”的艺术特征 | 第43-46页 |
| 一、模式性特征 | 第43-44页 |
| 二、继承性特征 | 第44页 |
| 三、内廷娱乐性特征 | 第44-45页 |
| 四、变异兼容性特征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承德清音会”的文化定位 | 第46-64页 |
| 第一节 “承德清音会”定位论证 | 第46-53页 |
| 一、从组织沿革究其定位 | 第46-48页 |
| 二、从音乐本体究其定位 | 第48-51页 |
| 三、从社会功能究其定位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二节 “承德清音会”的文化定位思考 | 第53-64页 |
| 一、文化内涵分析 | 第53-57页 |
| 二、变迁及发展中的审视 | 第57-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80页 |
| 附录一 “承德清音会”手抄工尺谱选 | 第71-72页 |
| 附录二 “承德清音会”谱例选 | 第72-76页 |
| 附录三 “承德清音会”传承谱系 | 第76-78页 |
| 附录四 “承德清音会”图片选 | 第78-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