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 研究路线图 | 第25-26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6-27页 |
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7-28页 |
2.3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8页 |
2.4 理论启示 | 第28-30页 |
3 煤炭产业战略并购分析 | 第30-34页 |
3.1 煤炭产业战略并购背景 | 第30页 |
3.2 煤炭产业战略并购动因 | 第30-32页 |
3.2.1 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 第30-31页 |
3.2.2 政府驱动的战略并购 | 第31页 |
3.2.3 战略性扩张的需要 | 第31-32页 |
3.3 煤炭产业战略并购现状 | 第32-34页 |
3.3.1 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 | 第32页 |
3.3.2 安全事故率降低 | 第32-33页 |
3.3.3 矿业权问题突出 | 第33-34页 |
4 煤炭上市公司战略并购绩效研究 | 第34-50页 |
4.1 研究方法的确定 | 第34-35页 |
4.1.1 财务指标法的应用 | 第34-35页 |
4.1.2 方法的适用性 | 第35页 |
4.2 数据来源、样本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7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4.2.2 样本的选取 | 第36页 |
4.2.3 战略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4.3 实证分析过程 | 第37-40页 |
4.3.1 可行性检验 | 第37-38页 |
4.3.2 提取公因子 | 第38-39页 |
4.3.3 旋转因子 | 第39页 |
4.3.4 计算因子得分 | 第39-40页 |
4.3.5 计算综合得分 | 第40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4.4.1 年度绩效分析 | 第40-41页 |
4.4.2 综合绩效趋势分析 | 第41-50页 |
5 提高煤炭上市公司战略并购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50-56页 |
5.1 合理定位政府职能,以市场为导向 | 第50-51页 |
5.2 完善并购相关法律法规 | 第51页 |
5.3 加快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 第51-52页 |
5.4 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 第52页 |
5.5 重视并购整合工作 | 第52-54页 |
5.6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并购决策水平 | 第54-5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所作的主要工作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56-57页 |
6.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57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