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0-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1.1.1 菌株及质粒 | 第23页 |
1.1.2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1.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3页 |
1.1.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置 | 第23-24页 |
1.1.5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4-35页 |
1.2.1 PCR引物的设计 | 第24-25页 |
1.2.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缺失株△RyhB的构建 | 第25-27页 |
1.2.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回复株△RyhB-comp的构建 | 第27-28页 |
1.2.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RyhB基因缺失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28-29页 |
1.2.5 qRT- PCR检测缺失株和回复株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29-32页 |
1.2.6 AE17、△RyhB、△RyhB-comp对CEF细胞的黏附试验 | 第32页 |
1.2.7 AE17、△RyhB、△RyhB-comp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第32-33页 |
1.2.8 攻毒后雏鸡的病理学组织观察 | 第33-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2.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缺失株△RyhB的鉴定 | 第35-37页 |
2.1.1 含pKD46质粒的AE17鉴定 | 第35页 |
2.1.2 一次重组菌AE17△RyhB-cat的PCR鉴定 | 第35-36页 |
2.1.3 二次重组菌AE17△RyhB的PCR鉴定 | 第36-37页 |
2.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回复株△RyhB-comp的鉴定 | 第37-38页 |
2.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RyhB基因缺失的生物学特性检测 | 第38-40页 |
2.3.1 生长性能的差异比较 | 第38页 |
2.3.2 运动性能的差异比较 | 第38-39页 |
2.3.3 活性氧耐压能力的差异比较 | 第39页 |
2.3.4 禽β-防御素6耐受能力的差异比较 | 第39-40页 |
2.4 RyhB调控毒力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结果 | 第40页 |
2.5 CEF细胞黏附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2.6 细菌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第41页 |
2.7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41-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3.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缺失株△RyhB和回复株△RyhB-comp的构建 | 第44页 |
3.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RyhB基因缺失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1 RyhB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 RyhB对运动性能的影响 | 第45页 |
3.2.3 RyhB对活性氧的耐压性影响 | 第45页 |
3.2.4 RyhB对禽β-防御素6耐受能力的影响 | 第45页 |
3.3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RyhB基因缺失对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RyhB基因缺失对CEF细胞黏附力的影响 | 第46页 |
3.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RyhB基因缺失对LD50的影响 | 第46-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
附作者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