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0.1 植物组培外植体褐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0.1.1 褐化现象 | 第11页 |
0.1.2 褐化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0.1.2.1 种类及基因型决定 | 第11页 |
0.1.2.2 外植体状态 | 第11-13页 |
0.1.2.3 培养条件 | 第13页 |
0.1.3 控制褐化措施 | 第13-15页 |
0.1.3.1 外植体、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选择 | 第13-14页 |
0.1.3.2 金属螯合剂、褐化抑制剂及吸附剂的添加 | 第14-15页 |
0.2 植物组培褐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0.2.1 褐化对植物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5-16页 |
0.2.2 组培褐化发生的生理代谢基础 | 第16-17页 |
0.2.2.1 酚类物质的酶促反应植物 | 第16页 |
0.2.2.2 胁迫引发的组培褐化 | 第16-17页 |
0.2.3 组培褐化分子机制 | 第17-20页 |
0.2.3.1 组培褐化的调控基因研究 | 第17-19页 |
0.2.3.2 切伤后植物的信号转导及调控 | 第19-20页 |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 引言 | 第21-23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31页 |
2.1 实验材料和培养条件 | 第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2 培养条件及培养基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2.3.1 切伤后宝莲灯植株形态学变化 | 第23-24页 |
2.3.2 冰冻切片观察 | 第24页 |
2.3.3 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 第24-25页 |
2.3.4 总酚物质、花青素和类黄酮相对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3.6 PAL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2.3.7 PPO活性测定 | 第27页 |
2.3.8 POD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2.3.9 转录组测序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3.10 表达谱测序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3.11 差异表达兴趣基因的RT-PCR验证 | 第30页 |
2.3.12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1-52页 |
3.1 切伤后宝莲灯植株形态学的观察 | 第31-32页 |
3.2 切伤后宝莲灯冰冻切片观察 | 第32-33页 |
3.3 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 第33-36页 |
3.3.1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3-34页 |
3.3.2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4-36页 |
3.4 切伤对宝莲灯总酚物质、花青素和类黄酮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1 切伤后总酚含量的变化 | 第36页 |
3.4.2 切伤后花青素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3.4.3 切伤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37页 |
3.5 切伤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3.6 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8-40页 |
3.6.1 切伤后PAL活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3.6.2 切伤后PPO活性的变化 | 第39页 |
3.6.3 切伤后POD活性的变化 | 第39-40页 |
3.7 无参转录组测序 | 第40-42页 |
3.7.1 原始测序数据的质量分析 | 第40页 |
3.7.2 拼接转录本长度分布 | 第40-41页 |
3.7.3 序列功能基因注释 | 第41-42页 |
3.8 数字表达谱分析 | 第42-49页 |
3.8.1 样品间相关性检查 | 第42页 |
3.8.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2-47页 |
3.8.3 差异基因筛选 | 第47-49页 |
3.9 差异表达兴趣基因的RT-PCR验证 | 第49-52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