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 第14-16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典型结构 | 第16-18页 |
1.3 表面等离子激元增强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的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1.3.1 表面等离激元及其增强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机制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2 表面等离子激元的数值研究方法简介 | 第19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核壳银纳米光栅增强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研究 | 第22-34页 |
2.1 核壳银纳米光栅的结构设计与模型建立 | 第22-23页 |
2.2 核壳银纳米光栅的结构参数对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23-30页 |
2.2.1 核壳银纳米光栅周期对光吸收的影响及其共振机制的研究 | 第23-27页 |
2.2.2 PEDOT:PSS 脊宽对光吸收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 PEDOT:PSS 脊高对光吸收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 优化的核壳银纳米光栅结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性能 | 第30-33页 |
2.3.1 光垂直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 | 第30-32页 |
2.3.2 光斜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MoO_3/Ag/MoO_3透明阳极光栅结构增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性能的研究 | 第34-44页 |
3.1 MoO_3/Ag/MoO_3透明阳极光栅器件结构设计与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3.2 MoO_3/Ag/MoO_3透明阳极光栅的几何参数对器件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 优化的 MoO_3/Ag/MoO_3透明阳极光栅结构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性能 | 第38-43页 |
3.3.1 光垂直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 | 第38-40页 |
3.3.2 光斜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 | 第40-42页 |
3.3.3 MoO_3/Ag/MoO_3光栅阳极透射性能的研究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 MoO_3/Ag/MoO_3阳极光栅结构的倒置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吸收及光透射性能的研究 | 第44-62页 |
4.1 基于 MoO_3/Ag/MoO_3阳极光栅的倒置透明器件结构设计与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4.2 MoO_3/Ag/MoO_3阳极光栅几何参数对倒置透明器件光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45-52页 |
4.2.1 MoO_3/Ag/MoO_3阳极光栅周期对光吸收的影响 | 第45-48页 |
4.2.2 MoO_3/Ag/MoO_3阳极光栅宽度对光吸收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3 MoO_3/Ag/MoO_3阳极光栅高度对光吸收的影响 | 第49-52页 |
4.3 优化的 MoO_3/Ag/MoO_3阳极光栅倒置透明器件的光吸收性能 | 第52-56页 |
4.3.1 光从器件阳极垂直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及其共振机制的研究 | 第52-54页 |
4.3.2 光从器件阴极垂直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及其共振机制的研究 | 第54-56页 |
4.4 优化的 MoO_3/Ag/MoO_3阳极光栅倒置透明器件的光透射性能 | 第56-58页 |
4.4.1 光垂直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透射性能 | 第56-57页 |
4.4.2 光垂直入射下优化器件的透射光色度研究 | 第57-58页 |
4.5 光斜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及透射性能 | 第58-61页 |
4.5.1 光从器件阳极斜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 | 第58-59页 |
4.5.2 光从器件阴极斜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吸收性能 | 第59-60页 |
4.5.3 光斜入射下优化器件的光透射性能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2-64页 |
创新点 | 第64-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硕士阶段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