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论文--水文分析与计算论文

中国西部湿润山区小流域水文响应过程--以四川龙溪河流域为例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1-14页
1 绪论第14-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30页
        1.2.1 水文响应过程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水文响应过程影响因素第17-21页
        1.2.3 水文响应过程的研究方法第21-29页
        1.2.4 流域的暴雨山洪特性研究现状第29-30页
    1.3 研究意义第30-31页
    1.4 本文主要内容第31-32页
    1.5 本文创新点第32-33页
2 基于物理概念的INHM模型第33-42页
    2.1 模型概述第33-34页
    2.2 模型功能模块及控制方程第34-38页
        2.2.1 蒸散发第34-35页
        2.2.2 三维地下水流第35-36页
        2.2.3 二维地表水流第36-37页
        2.2.4 地表/地下水体交换第37-38页
    2.3 模拟假定和求解方法第38-39页
    2.4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39-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3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第42-60页
    3.1 研究区域第42-46页
        3.1.1 流域概况第42-43页
        3.1.2 地质特征第43-44页
        3.1.3 水文气象第44-45页
        3.1.4 地质灾害第45-46页
    3.2 研究方法第46-58页
        3.2.1 野外观测系统第46-50页
        3.2.2 InHM模型模拟数据准备第50-58页
    3.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4 碱坪沟流域水文响应机理第60-75页
    4.1 水文模拟验证第60-63页
    4.2 产流机制第63-70页
        4.2.1 地表产流第64-65页
        4.2.2 地下径流第65-70页
    4.3 径流组成中的地下径流比例第70-71页
    4.4 流域径流系数异常现象分析第7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5 不同降雨及下垫面条件下流域水文规律的变化第75-109页
    5.1 降雨特性的影响第75-88页
        5.1.1 长历时中低强度降雨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第75-78页
        5.1.2 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第78-88页
    5.2 下垫面条件的影响第88-95页
        5.2.1 初始含水量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第88-90页
        5.2.2 汶川地震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第90-95页
    5.3 降雨与下垫面的综合影响第95-104页
        5.3.1 不同初始含水量下产汇流过程随降雨变化的规律第96-98页
        5.3.2 汶川地震前后产汇流过程随降雨变化的规律第98-104页
    5.4 讨论第104-106页
        5.4.1 不同条件下径流组成的变化规律第104-105页
        5.4.2 非线性径流激增现象第105-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6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水文规律第109-124页
    6.1 龙溪河流域山洪特性第109-119页
        6.1.1 山洪形成特点第109-113页
        6.1.2 降雨增强对洪峰的影响第113-114页
        6.1.3 “8.18”暴雨下的山洪特征第114-118页
        6.1.4 下垫面条件的影响第118-119页
    6.2 流域水文响应特征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第119-123页
    6.3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4-127页
    7.1 结论第124-125页
    7.2 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7页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龄期混凝土水化进程及宏观与细微观性能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