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次第9-14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4-23页
研究绪论第23-49页
    1 绪论第23-49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23-29页
            1.1.1 研究背景第23-27页
            1.1.2 研究目的第27-28页
            1.1.3 研究意义第28-29页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29-32页
            1.2.1 可持续宜居城市第29-30页
            1.2.2 公共交通为引导的城市发展第30-31页
            1.2.3 城市空间设计第31-32页
        1.3 相关研究概况第32-4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第32-4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第41-45页
            1.3.3 已有研究总结第45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第45-49页
            1.4.1 研究内容第45-47页
            1.4.2 研究方法第47-49页
第一篇 TOD模式与可持续宜居城市第49-104页
    2 TOD模式与可持续宜居城市的理论渊源第49-72页
        2.1 可持续城市第49-55页
            2.1.1 可持续城市研究发展历程第49-51页
            2.1.2 可持续城市的内涵第51-53页
            2.1.3 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原则第53-55页
        2.2 宜居城市第55-62页
            2.2.1 宜居城市研究发展历程第55-58页
            2.2.2 宜居城市的内涵第58-60页
            2.2.3 宜居城市的发展原则第60-62页
        2.3 可持续宜居城市第62-66页
            2.3.1 可持续性与宜居性第62页
            2.3.2 “可持续性+宜居性”的发展目标第62-64页
            2.3.3 可持续宜居城市第64-66页
        2.4 TOD模式的理论发展脉络第66-71页
            2.4.1 社会第66-68页
            2.4.2 经济第68-69页
            2.4.3 环境第69-71页
        2.5 理论渊源第71-72页
    3 TOD的特征、核心理念与类型第72-104页
        3.1 TOD产生的背景第72-83页
            3.1.1 现实背景——城市危机第72-75页
            3.1.2 理论背景——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第75-83页
        3.2 TOD与城市空间增长的联系第83-87页
        3.3 TOD的概念与目标第87-90页
            3.3.1 TOD的概念第87-88页
            3.3.2 TOD的目标第88-90页
        3.4 TOD发展的核心理念第90-96页
            3.4.1 社会维度——人本+生态第90-92页
            3.4.2 经济维度——集中+人本第92-93页
            3.4.3 环境维度——人本+生态+集中第93-96页
        3.5 TOD的层级与类型第96-102页
            3.5.1 TOD的层级第96-97页
            3.5.2 TOD的类型第97-102页
        3.6 TOD模式是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关键空问性路径第102-104页
第二篇 建成环境、交通出行与可持续宜居环境第104-194页
    4 建成环境与可持续宜居环境主题第104-135页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04-106页
            4.1.1 建成环境第104-105页
            4.1.2 交通出行第105-106页
        4.2 建成环境的作用第106-108页
        4.3 建成环境与气候变化和能源使用第108-114页
            4.3.1 化石能源消费与交通能源消耗第108-109页
            4.3.2 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环境变化第109-111页
            4.3.3 影响关系框架第111-114页
        4.4 建成环境与公共健康第114-121页
            4.4.1 健康与公共健康第114-115页
            4.4.2 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第115-118页
            4.4.3 建成环境与空气质量第118-121页
        4.5 建成环境与公共安全和社会活力第121-124页
            4.5.1 公共安全和社会活力第121-122页
            4.5.2 建成环境与交通安全第122页
            4.5.3 建成环境与社会活力、犯罪预防第122-124页
        4.6 关键中介导控因素第124-135页
            4.6.1 车辆行驶里程第124-132页
            4.6.2 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第132-135页
    5 建成环境与交通出行第135-150页
        5.1 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的关联性第135-137页
        5.2 建成环境与交通出行的地域性特征第137-140页
        5.3 建成环境与交通出行的相关性研究第140-150页
            5.3.1 土地利用与交通出行第140-143页
            5.3.2 交通系统与交通出行第143-144页
            5.3.3 城市设计与交通出行第144-146页
            5.3.4 相关性的荟萃分析第146-150页
    6 基于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城市空间比较分析第150-194页
        6.1 比较分析研究思路第150-153页
            6.1.1 分析内容第150-151页
            6.1.2 研究思路第151-152页
            6.1.3 数据来源第152-153页
        6.2 比较指标的构建第153-155页
            6.2.1 可持续宜居城市环境指标第153页
            6.2.2 空间环境指标第153-154页
            6.2.3 交通出行指标第154-155页
        6.3 基于“可宜环境”的“空间环境”、“交通出行”量化关系第155-178页
            6.3.1 “可宜环境”指数与等级第155-163页
            6.3.2 “空间环境”指数第163-169页
            6.3.3 “交通出行”指数第169-171页
            6.3.4 相关分析第171-172页
            6.3.5 图形分析第172-174页
            6.3.6 回归分析第174-178页
        6.4 基于“公交都市”的城市空间关键性因素第178-191页
            6.4.1 出行结构分类分析第178-180页
            6.4.2 城市特征描述分析第180-183页
            6.4.3 相关分析第183-186页
            6.4.4 公交城市分类比较分析第186-189页
            6.4.5 回归分析第189-191页
        6.5 比较分析结论第191-194页
第三篇 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第194-322页
    7 中国大中型城市空间与交通特征第194-212页
        7.1 城市空间特征第194-201页
            7.1.1 建成区面积第194-197页
            7.1.2 密度状况第197-199页
            7.1.3 城市街区第199-201页
        7.2 城市交通特征第201-209页
            7.2.1 城市道路密度第201-202页
            7.2.2 大容量公共交通第202-205页
            7.2.3 出行结构第205-209页
        7.3 中国城市与公交都市的比较第209-212页
    8 城市空间网络与核心设计原则第212-226页
        8.1 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第212-218页
            8.1.1 关联性第213-214页
            8.1.2 连接性第214-216页
            8.1.3 层级性第216-218页
        8.2 可持续宜居城市空间设计的核心原则第218-223页
            8.2.1 可达性第218-220页
            8.2.2 核心原则第220-223页
        8.3 TOD城市空间设计的尺度层级第223-226页
            8.3.1 区域层级第223-224页
            8.3.2 廊道层级第224页
            8.3.3 街区层级第224-226页
    9 基于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第226-290页
        9.1 多心互协的空间结构第227-242页
            9.1.1 城市空间结构第227-228页
            9.1.2 案例比较分析第228-237页
            9.1.3 分散化集中的多中心结构第237页
            9.1.4 相互竞争与互补的发展组团第237-239页
            9.1.5 楔形布局的开放空间第239-242页
        9.2 便捷互通的网路连接第242-264页
            9.2.1 大运量公共交通网络第242-248页
            9.2.2 街道网络第248-259页
            9.2.3 自行车道网络第259-264页
        9.3 紧凑互补的功能关联第264-277页
            9.3.1 功能布局特征第264-266页
            9.3.2 案例分析第266-277页
        9.4 宜人互连的活动层级第277-290页
            9.4.1 区域中心与大运量交通的空间耦合第277-279页
            9.4.2 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接驳公交的网络衔接第279-280页
            9.4.3 街区网络与交通网络的系统联系第280-283页
            9.4.4 案例分析第283-290页
    10 设计策略的实例解析第290-322页
        10.1 中国昆明呈贡新城第290-300页
            10.1.1 区位与发展原状第290-292页
            10.1.2 模式的转变第292-293页
            10.1.3 城市空间设计第293-300页
        10.2 美国弗吉尼亚州泰森斯角新城第300-319页
            10.2.1 区位与发展原状第301-302页
            10.2.2 模式转变与发展愿景第302-303页
            10.2.3 城市空间设计第303-319页
        10.3 展望第319-322页
研究结论第322-326页
    11 研究成果与展望第322-326页
        11.1 主要研究成果第322-323页
        11.2 主要创新点第323-324页
        11.3 研究展望第324-326页
参考文献第326-337页
附录1:城市比较的案例数据第337-338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338-340页
附件第340-343页

论文共3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西部湿润山区小流域水文响应过程--以四川龙溪河流域为例
下一篇: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