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28页 |
1.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1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 第13-14页 |
1.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4-16页 |
1.3.1. 丝状血凝素(FHA) | 第14-15页 |
1.3.2 百日咳杆菌粘附素(pertactin) | 第15页 |
1.3.4 菌毛(fimbriae) | 第15页 |
1.3.5 腺昔环化酶溶血素(adenylate cyclase-hemolisin,AC-Hly) | 第15-16页 |
1.3.6 气管细胞毒素(tracheal cytotocin) | 第16页 |
1.3.7 皮肤坏死毒素(dermonecrotic toxin,DNT) | 第16页 |
1.3.8 Ⅲ型分泌系统 | 第16页 |
1.4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1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6-17页 |
1.4.2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7-18页 |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8页 |
1.5 AR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1 灭活苗 | 第19页 |
1.5.2 弱毒苗 | 第19页 |
1.5.3 亚单位疫苗 | 第19-20页 |
2. LAMP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2.1 LAMP检测方法的原理 | 第20-22页 |
2.2 LAMP的扩增特点 | 第22-23页 |
2.3 LAMP的不足与对策 | 第23页 |
2.4 LAMP的应用 | 第23-27页 |
2.4.1 细菌检测 | 第24页 |
2.4.2 病毒检测 | 第24-25页 |
2.4.3 寄生虫检测 | 第25页 |
2.4.4 胚胎性别鉴定 | 第25页 |
2.4.5 真菌与支原体的检测 | 第25-26页 |
2.4.6 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 第26-27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1.1 菌株与毒株 | 第28页 |
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第28-29页 |
1.3 主要仪器及其来源 | 第29-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1 菌种的培养 | 第30页 |
2.2 核酸的提取 | 第30页 |
2.3 LAMP引物的设计 | 第30-31页 |
2.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2.4.1 LAMP检测方法的反应体系 | 第31-32页 |
2.4.2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32页 |
2.4.3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32页 |
2.4.4 内部、外部引物浓度的优化 | 第32-33页 |
2.4.5 镁离子浓度的优化 | 第33页 |
2.4.6 Betaine浓度的优化 | 第33页 |
2.5 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检验 | 第33页 |
2.6 LAMP检测方法灵敏性探索 | 第33页 |
2.7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1 LAMP法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34-35页 |
3.1.1 反应温度的优化结果 | 第34页 |
3.1.2 Mg+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34-35页 |
3.1.3 其它条件和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35页 |
3.2 LAMP最隹反应体系 | 第35页 |
3.3 LAMP反应的特异性结果 | 第35-36页 |
3.4 LAMP反应的灵敏性结果 | 第36-37页 |
3.5 LAMP检测方法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四川省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40-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1.1 临床样品 | 第40页 |
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 第40-41页 |
1.3 实验仪器及其来源 | 第41-4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2.1 猪群鼻腔拭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2页 |
2.2 鼻腔拭子样品DNA的提取 | 第42页 |
2.3 鼻腔拭子样品的LAMP检测 | 第42页 |
2.4 鼻腔拭子样品中多产毒素杀性巴氏杆菌的检测 | 第42-43页 |
2.5 Bb的血清学检测 | 第43-45页 |
2.5.1 Bb1相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43-44页 |
2.5.2 凝集诊断抗原的制备 | 第44页 |
2.5.3 凝集反应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检验 | 第44页 |
2.5.4 Bb样品血清学检测 | 第44-45页 |
2.6 检测的结果统计分析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3.1 LAMP方法检测出的样品中Bb病原学调查结果 | 第45页 |
3.2 样品中T+Pm阳性率 | 第45-46页 |
3.3 凝集反应检测出的样品中Bb血清学结果 | 第46-48页 |
3.3.1 Bb1相菌的SDS-PAGE鉴定结果 | 第46页 |
3.3.2 凝集反应的灵敏性与特异性 | 第46-47页 |
3.3.3 Bb的血清学调查结果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