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 第16页 |
1.1.2 中国在线旅游的发展 | 第16-18页 |
1.1.3 Web3.0时代网络营销进入新模式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3 研究创新 | 第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第20-2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2 研究过程与研究框架 | 第21-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46页 |
2.1 用户接受领域的理论综述 | 第24-32页 |
2.1.1 用户接受领域的模型简介 | 第24-29页 |
2.1.2 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模型(UTAUT) | 第29-31页 |
2.1.3 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扩展模型(UTAUT2) | 第31-32页 |
2.2 在线旅游预订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2.3 移动商务研究综述 | 第34-37页 |
2.3.1 移动商务的概念 | 第34页 |
2.3.2 移动商务用户接受行为研究 | 第34-37页 |
2.4 移动旅游服务概述 | 第37-41页 |
2.4.1 移动旅游服务的内涵 | 第37-38页 |
2.4.2 旅游服务在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上的区别 | 第38-39页 |
2.4.3 移动旅游服务相关研究 | 第39-41页 |
2.5 文献综述总结与评述 | 第41-46页 |
2.5.1 模型讨论 | 第42-43页 |
2.5.2 相关研究讨论 | 第43-46页 |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46-54页 |
3.1 主要变量与研究假设 | 第46-51页 |
3.1.1 绩效期望与行为意向 | 第46页 |
3.1.2 努力期望与行为意向 | 第46-47页 |
3.1.3 社会影响与行为意向 | 第47页 |
3.1.4 促进因素与实际行为 | 第47-48页 |
3.1.5 享乐动机与行为意向 | 第48页 |
3.1.6 低价权衡与行为意向 | 第48页 |
3.1.7 使用情境的中介作用 | 第48-50页 |
3.1.8 行为意向与使用行为 | 第50页 |
3.1.9 行为意愿的中介作用 | 第50-51页 |
3.2 分类变量与研究假设 | 第51-52页 |
3.2.1 用户属性特征 | 第51页 |
3.2.2 用户性格特征 | 第51-52页 |
3.2.3 用户旅游习惯 | 第52页 |
3.3 模型框架结构 | 第52-54页 |
4 问卷设计 | 第54-64页 |
4.1 变量定义测量 | 第54-57页 |
4.1.1 变量的定义 | 第54页 |
4.1.2 变量的测量 | 第54-56页 |
4.1.3 性格的测量 | 第56-57页 |
4.2 问卷结构 | 第57-58页 |
4.3 前测与问卷修改 | 第58-64页 |
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64-102页 |
5.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第64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4-67页 |
5.2.1 样本的人口特征 | 第64-66页 |
5.2.2 样本性格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6页 |
5.2.3 样本旅游特征与预订习惯 | 第66-67页 |
5.3 信度分析 | 第67-68页 |
5.4 正态分布检验 | 第68-70页 |
5.5 因子分析 | 第70-77页 |
5.5.1 前变量间的因子分析 | 第70-75页 |
5.5.2 中介变量的因子分析 | 第75-76页 |
5.5.3 结果变量的因子分析 | 第76页 |
5.5.4 基于因子分析的模型修正 | 第76-77页 |
5.6 方差分析 | 第77-94页 |
5.6.1 性别方差分析 | 第77-78页 |
5.6.2 年龄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78-81页 |
5.6.3 职业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81-82页 |
5.6.4 收入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82-83页 |
5.6.5 性格对各因子的方差分析 | 第83-89页 |
5.6.6 旅游特征与预订习惯方差分析 | 第89-94页 |
5.7 相关分析 | 第94-97页 |
5.7.1 移动性与使用情境的相关分析 | 第95-96页 |
5.7.2 行为意愿与前因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96页 |
5.7.3 行为意愿与使用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96-97页 |
5.8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97-102页 |
5.8.1 研究模型评估 | 第97-99页 |
5.8.2 研究模型的修正 | 第99-102页 |
6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102-110页 |
6.1 假设检验结果 | 第102-105页 |
6.1.1 易用期望、绩效期望与社会影响 | 第104页 |
6.1.2 享乐动机与低价权衡 | 第104页 |
6.1.3 使用情境的中介作用 | 第104-105页 |
6.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0页 |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论与讨论 | 第105-106页 |
6.2.2 因子分析结论与讨论 | 第106页 |
6.2.3 不同用户特征下的差异 | 第106页 |
6.2.4 不同性格特征下的差异 | 第106-110页 |
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第110-11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0页 |
7.2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 第110-115页 |
7.2.1 产品策略 | 第110-113页 |
7.2.2 推广策略 | 第113-114页 |
7.2.3 服务策略 | 第114-115页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7.3.1 研究局限 | 第115-116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附录1 | 第128-13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