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光无线融合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7-18页 |
1.1.2 光无线融合接入的发展需求及前景 | 第18-19页 |
1.2 光载无线系统概述 | 第19-24页 |
1.2.1 光载无线系统架构概述 | 第19-21页 |
1.2.2 光载无线系统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 光载无线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1.4 分布式光载WLAN系统的研究意义及挑战 | 第26-28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8-32页 |
第二章 无线局域网 | 第32-50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IEEE 802.11协议概述 | 第32-34页 |
2.3 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发展 | 第34-37页 |
2.4 IEEE 802.11 MAC层 | 第37-43页 |
2.4.1 MAC层概述 | 第37-40页 |
2.4.2 DCF接入模式 | 第40-42页 |
2.4.3 PCF接入模式 | 第42-43页 |
2.5 CSMA/CA退避机制 | 第43-48页 |
2.5.1 退避算法 | 第43-44页 |
2.5.2 CSMA/CA经典模型分析 | 第44-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Simulcast架构下分布式光载WLAN系统的MAC层协议性能建模与分析 | 第50-68页 |
3.1 引言 | 第50-52页 |
3.2 Simulcast架构下光载WLAN吞吐量建模 | 第52-60页 |
3.2.1 参数设定 | 第52-53页 |
3.2.2 Simulcast架构下场景分析 | 第53-55页 |
3.2.3 考虑光纤时延差的二维马尔可夫建模 | 第55-60页 |
3.3 仿真与结果 | 第60-64页 |
3.3.1 仿真参数设定 | 第60-61页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3.3.2.1 Basic接入模式仿真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3.3.2.2 RTS/CTS接入模式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3.4.1 实验参数设定 | 第64-65页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Simulcast架构下分布式光载WLAN网络性能改进 | 第68-82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MAC层协议设计 | 第68-74页 |
4.2.1 自适应的PCF MAC层协议设计 | 第69-70页 |
4.2.2 相同光纤长度下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70-72页 |
4.2.3 不同光纤长度下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72-74页 |
4.3 基于监测-切换的分布式光载WLAN系统设计 | 第74-80页 |
4.3.1 设计原理 | 第75-77页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基于MIMO技术的分布式光载WLAN网络性能分析 | 第82-99页 |
5.1 引言 | 第82-83页 |
5.2 天线间隔离度对MIMO系统吞吐量性能的影响 | 第83-85页 |
5.3 不同光纤长度下D-MIMO系统吞吐量性能影响分析 | 第85-91页 |
5.3.1 实验系统与参数 | 第85-87页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5.4 接收功率差对D-MIMO系统吞吐量性能影响分析 | 第91-96页 |
5.4.1 实验系统与参数 | 第91-92页 |
5.4.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2-95页 |
5.4.3 覆盖范围讨论 | 第95-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3页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99-101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