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6页 |
1.1.1 可鉴别性的由来 | 第18-20页 |
1.1.2 物联网概述 | 第20-23页 |
1.1.3 物联网环境下的可鉴别性问题和挑战 | 第23-26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26-27页 |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 | 第27-29页 |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相关工作综述 | 第32-42页 |
2.1 可鉴别性形式化定义 | 第32-38页 |
2.1.1 基于信念逻辑的可鉴别性 | 第33-34页 |
2.1.2 基于迹的可鉴别性 | 第34-35页 |
2.1.3 基于无干扰的可鉴别性 | 第35-38页 |
2.2 合作鉴别机制 | 第38-39页 |
2.3 隐式鉴别机制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基于无泄漏的CSP可鉴别性框架 | 第42-64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相关知识准备 | 第43-46页 |
3.2.1 形式化描述方法——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 | 第44-45页 |
3.2.2 迹等价 | 第45-46页 |
3.2.3 无泄漏 | 第46页 |
3.3 基于无泄漏的可鉴别性形式化定义 | 第46-54页 |
3.3.1 可鉴别性框架 | 第46-50页 |
3.3.2 实体可鉴别性 | 第50-51页 |
3.3.3 动作可鉴别性 | 第51-53页 |
3.3.4 声明可鉴别性 | 第53-54页 |
3.4 可鉴别性评估框架 | 第54-56页 |
3.5 例子:验证TAM协议的可鉴别性 | 第56-62页 |
3.5.1 TAM协议介绍 | 第56-57页 |
3.5.2 建立TAM协议的CSP模型 | 第57-59页 |
3.5.3 验证结果及改进 | 第59-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合作鉴别中隐私约束下的竞价激励机制 | 第64-80页 |
4.1 引言 | 第64-66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66-68页 |
4.2.1 合作鉴别网络模型 | 第66-67页 |
4.2.2 合作鉴别的激励问题描述 | 第67-68页 |
4.3 隐私约束下的竞价激励机制 | 第68-73页 |
4.3.1 价格系统 | 第68-71页 |
4.3.2 竞价激励流程 | 第71-73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4.4.1 实验设置 | 第73页 |
4.4.2 节点合作意愿分析 | 第73-76页 |
4.4.3 合作成功率分析 | 第76-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合作鉴别中基于竞价博弈的最优化策略选择机制——从鉴别与隐私保护和资源节约均衡角度分析 | 第80-110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面向合作鉴别的竞价博弈模型 | 第81-85页 |
5.2.1 参与者 | 第82页 |
5.2.2 策略 | 第82页 |
5.2.3 收益函数 | 第82-83页 |
5.2.4 类型 | 第83页 |
5.2.5 均衡概念 | 第83-85页 |
5.3 基于竞价博弈的最优化合作鉴别策略选择分析 | 第85-102页 |
5.3.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 第86-87页 |
5.3.2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 第87-91页 |
5.3.3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 第91-95页 |
5.3.4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 第95-102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8页 |
5.4.1 实验设置 | 第102-103页 |
5.4.2 位置隐私泄露分析 | 第103-104页 |
5.4.3 资源消耗分析 | 第104-105页 |
5.4.4 虚拟财富分析 | 第105-106页 |
5.4.5 网络生存时间分析 | 第106-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隐式鉴别机制 | 第110-128页 |
6.1 引言 | 第110-111页 |
6.2 问题描述 | 第111-112页 |
6.3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隐式鉴别框架 | 第112-122页 |
6.3.1 多特征融合模型 | 第112-118页 |
6.3.2 隐式鉴别框架 | 第118-122页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2-127页 |
6.4.1 实验设置 | 第123-124页 |
6.4.2 适用性与准确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6.4.3 安全性与易用性和能量消耗的平衡分析 | 第125-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8-130页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 第148-150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和获奖情况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