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6-3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6-17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8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三、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第24-31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二)理论视角 | 第26-31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31-32页 |
(一)本文研究方法 | 第31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31-32页 |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32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32-34页 |
第一章 文明、价值观与国家责任观 | 第34-51页 |
第一节 文明和文明论 | 第34-37页 |
一、文明的概念 | 第35页 |
二、文明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文化传统与价值观 | 第37-40页 |
一、价值观的特性 | 第37-38页 |
二、价值观决定责任观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现代“国家责任”之源:“民族国家”的兴起 | 第40-48页 |
一、民族国家起源的宗教因素 | 第41-42页 |
二、民族国家起源的种族因素 | 第42-44页 |
(一)日耳曼人与现代西方国家的关系 | 第42-43页 |
(二)盎格鲁-撒克逊人与美国大国责任观的联系 | 第43-44页 |
二、民族国家起源的思想因素 | 第44-48页 |
(一)马基雅维利的“国家”观 | 第44-45页 |
(二)布丹的主权原则 | 第45页 |
(三)格劳秀斯和国际法 | 第45-46页 |
(四)密尔的代议制与西方民主制度 | 第46-47页 |
(五)边沁的功利主义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国家责任与国家责任观 | 第48-51页 |
一、国家责任 | 第48-49页 |
二、国家责任观 | 第49-51页 |
第二章 大国、大国责任与大国责任观 | 第51-69页 |
第一节 大国的定义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大国责任和大国责任观 | 第54-57页 |
一、概念厘定 | 第54-55页 |
二、大国的共性责任 | 第55-57页 |
(一)环境责任 | 第55-56页 |
(二)反恐责任 | 第56-57页 |
(三)防止核扩散责任 | 第57页 |
第三节 国际体系与大国责任观 | 第57-65页 |
一、影响大国责任观的国际体系理论 | 第58-61页 |
(一)现实主义 | 第58-59页 |
(二)理想主义 | 第59-60页 |
(三)建构主义 | 第60-61页 |
二、国际体系变迁对大国责任观的影响 | 第61-65页 |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第61页 |
(二)维也纳体系 | 第61-62页 |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第62-63页 |
(四)雅尔塔体系 | 第63-64页 |
(五)21世纪的国际格局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大国责任意识的主体建构作用 | 第65-69页 |
第三章 儒家文明与中国大国责任观 | 第69-123页 |
第一节 儒家文明和中国传统价值观 | 第69-82页 |
一、儒家文明的源起 | 第70-72页 |
二、儒家文明传统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 第72-76页 |
(一)“中正仁和”的儒家思想 | 第72-73页 |
(二)“和光同尘”的道家思想 | 第73-74页 |
(三)“崇尚法治”的法家思想 | 第74页 |
(四)“制欲思辨”的释家思想 | 第74-75页 |
(五)其他有影响力的渊源 | 第75-76页 |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 | 第76-80页 |
(一)“和文化”:中华文明根本的价值观 | 第76-77页 |
(二)“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 第77-78页 |
(三)仁爱观 | 第78-79页 |
(四)天下中心观 | 第79-80页 |
四、阴之阳面 | 第80-82页 |
第二节 朝贡体系与中国传统“大国责任” | 第82-87页 |
一、“薄来厚往”的朝贡体系 | 第83-86页 |
二、朝贡体系与近代西方殖民系统的比较 | 第86-87页 |
第三节 中国帝制王朝时期“大国责任”的展现 | 第87-97页 |
一、“开疆守土”的秦汉时期 | 第87-90页 |
二、“兼容并蓄”的隋唐时期 | 第90-94页 |
三、“薄来厚往”的明清时期 | 第94-97页 |
第四节 中国帝制王朝时期的“大国责任观” | 第97-103页 |
一、经典案例 | 第98-101页 |
(一)郑和下西洋 | 第98-100页 |
(二)抗倭援朝战争 | 第100-101页 |
二、中国帝制王朝时期“大国责任观”解析 | 第101-103页 |
第五节 中国民族国家时期大国责任的展现 | 第103-116页 |
一、民国创立以及北洋政府期间 | 第104-105页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105-108页 |
三、中华人民共和时期 | 第108-116页 |
(一)实现并坚持“自主”的阶段 | 第108-111页 |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敛”阶段 | 第111-113页 |
(三)大国意识“觉醒”阶段 | 第113-116页 |
第六节 当代中国的大国责任观 | 第116-123页 |
一、经典案例 | 第116-119页 |
(一)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 第116-118页 |
(二)“一带一路”战略及“命运共同体”概念提出 | 第118-119页 |
二、当代中国大国责任观解析 | 第119-123页 |
第四章 基督教文明与美国大国责任观 | 第123-162页 |
第一节 基督教文明和美国传统价值观 | 第124-133页 |
一、西方文明的历程 | 第124-130页 |
(一)古希腊、古罗马阶段:自由主义及普世价值观的开端 | 第125-126页 |
(二)中世纪阶段:基督教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统 | 第126-128页 |
(三)近现代阶段: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和进化论的提出 | 第128-130页 |
二、美国传统价值观 | 第130-133页 |
第二节 美国建国至今展现的霸权与责任 | 第133-149页 |
一、大陆扩张阶段 | 第134-137页 |
二、海洋扩张阶段 | 第137-142页 |
三、全球扩张阶段 | 第142-149页 |
第三节 当代美国的大国责任观 | 第149-162页 |
一、经典案例 | 第150-158页 |
(一)改造自身、改造西方以及改造世界 | 第150-154页 |
(二)维持美国领导地位的责任 | 第154-158页 |
二、当代美国大国责任观解析 | 第158-162页 |
第五章 中美大国责任观的异同 | 第162-170页 |
第一节 中美大国责任观的相同性 | 第162-164页 |
一、出发点相同:国家利益至上 | 第163-164页 |
二、基础责任相同:维护世界的基本秩序 | 第164页 |
三、参加的体系、遵守的规则相同 | 第164页 |
第二节 中美大国责任观的差异性 | 第164-170页 |
一、“责任观”背景的差异 | 第165-167页 |
二、“责任观”本质的差异 | 第167-168页 |
三、“大国责任”实现方式的差异 | 第168-170页 |
结论 | 第170-1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3-180页 |
后记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