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真真电影的女性书写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关于黄真真电影作品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2、关于“女性书写”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女性书写”与黄真真 | 第15-19页 |
(一)“女性书写”概述 | 第15-16页 |
(二)黄真真个人经历及其电影创作概述 | 第16-19页 |
二、黄真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第19-31页 |
(一)女性主角形象类型 | 第20-27页 |
1、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 | 第20-23页 |
2、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女性 | 第23-25页 |
3、男权中心下的传统女性 | 第25-27页 |
(二)女性配角形象分析 | 第27-31页 |
1、母亲形象:从传统秩序中的出走 | 第27-29页 |
2、闺蜜形象:现代女性群体像 | 第29-31页 |
三、黄真真女性书写的艺术表现方式 | 第31-43页 |
(一)一以贯之的女性题材 | 第31-34页 |
(二)人文关怀下的女性视点 | 第34-37页 |
1、逐渐突显的女性视点 | 第34-36页 |
2、男性叙述人的女性视点 | 第36-37页 |
(三)纪录片——故事片:对纪录元素的执着 | 第37-40页 |
(四)港片——合拍片:逐步商业化的视觉表达 | 第40-43页 |
四、黄真真女性书写的价值取向 | 第43-51页 |
(一)始终如一的平等观念 | 第43-47页 |
1、对女性“双性”特征的认可 | 第43-44页 |
2、对男性传统形象的颠覆 | 第44-47页 |
(二)理智平衡的两性相处理念 | 第47-49页 |
(三)多样化的女性生命选择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